第51章
沈秀才还没走出“慧心茶馆”的大门,就和迎面快步过来的李秀才碰上了,两人见到对方,都是压抑不住的兴奋,同时从袖中掏出一张报纸,异口同声道:“你可看了今日的“卫辉时报”?”
两人先是一愣,继而放声大笑,沈秀才也不准备走了,两人相携又走回了刚刚的位置,又点了一壶茶,坐下来讨论起报纸之事。
“沈兄,看来你也是已经看过了这份报纸了!愚弟也是在来的路上恰巧了买了这份“卫辉时报”,不过粗粗看了一下,就移不开眼了,竟是立在寒风中给读完了,这才误了和沈兄见面的时辰,还请沈兄原谅则个。”
沈秀才连连推说不敢,然后就着话头也讨论起了“卫辉时报”。
“不瞒你说,我刚刚原本是想来找你,结果也是读了这份报纸,竟是看进去了。也不知道这份报刊的执笔人是谁,读下来竟然像是一个人的笔锋。”
李秀才消息灵通一点,压低声音道:“据说“卫辉时报”的发起人就是那位秦通判,如今这个报刊的印刷工坊也定在新乡县,这报刊发行了三期了,沈兄你看这里的“征稿启事”,以前的两期可都是没有这个的,而且三期报刊下来你可以做一下对比,都是一样的行文脉络和习惯,那就说明主笔人一直就只有一个,就是那位秦大人!”
文人最擅长的自然是舞文弄墨,同时也喜欢在一篇文章中窥视一个作者的行为习惯、喜好态度,就拿历年主考官的文章,只要是定下主考官是谁,那么在那一年里主考官的文章诗词都会被编撰成册,在书生之见竞相摘抄背诵,有名师指点的还会专门将他的文章拿出来分析。面对秦修文根本没有掩饰过的行文习惯,那些文人能猜出背后的主笔人就是他并不难。
沈秀才这是第一次看“卫辉时报”,闻言忍不住深吸了一口气:“竟没想到这位秦大人的文笔竟然如此不错,以往只觉得对方手段颇为阴狠,倒也是个器量大的,如今还愿意将机会给到天下读书人,有了这个“征稿启事”,岂不是说寂寂无名之辈如你我,也可以将文章投给“卫辉时报”,让数万之众得以观赏你我之文章?此举真乃造福所有读书人啊!”
秦修文的名声如今在新乡县的百姓口中那是极为好的,但是在卫辉府其他老百姓,尤其是读书人口中,那就很不怎么样了。
这些读书人从小就是读着“四书五经”长大,脑袋里全是“仁义礼智信”那一套,最是讲究“君子端方,温良如玉”,秦修文的几次出手,都让人觉得此人手段狠辣、善弄商贾之事,行为下作,很是遭人不齿。
尤其是当时的李明义之死,所有读书人更是在茶楼酒肆中将秦修文喷的一文不值,说他全然不顾同僚之义,直接将人逼死,如此行为简直就不配为官、愧对孔老夫子的教诲,豺狼当道、谁知下一个被逼死的人不是你我?
当时这件事闹的特别大,当然也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在后面推波助澜,但是确实秦修文的所作所为,根本就不是时下读书人能够认可的,所以还有人提议联名上书给周知府,将秦修文贬谪出卫辉府。
当时秦修文刚刚递上了想要修建新码头的折子,周邦彦正是要用他的时候,自然将这些是是非非替他挡了下来,否则秦修文真的被所有读书人排挤,也够他喝一壶的了。
后来又有皇帝下旨意给秦修文升官,那些人才发现事不可为,这才散了。
如今因为这份“卫辉时报”,秦修文再次成为风口浪尖上的人物,读书人之间绕不开的话题,只是这次,秦修文的支持者是一半一半。
有如同沈、李两位秀才这样的支持者,对秦修文改观许多,甚至因为这份“征稿启事”而心生好感,觉得他为天下读书人又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也能让他们的声音真正被人听到!
这对所有读书人来讲是特别重要的一点,他们不管是读书科举也好,还是最后成为乡间的教书先生也罢,没有一个读书人是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的,最好自己的一词半句能够流芳百世,那这辈子哪怕只做成这一件事,也算是值了。
而以前,他们只能聚集个三五好友,高谈阔论,有能力厉害一些的,可以开个“杏坛”,围拢过来一群人听他论道,但是那样的场面有个几百人已经是不得了的,毕竟碍于声音的传播和地方的大小,不可能围拢太多的人。可就是这样的人也必须得是个文坛泰斗或者是得道高僧才行,否则一个无名小卒你去开个“杏坛”,只会遭到天下人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