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第2/4页)
这里里外外,处处要花钱,哪里都节省不下来,今年的税入因为卫辉府的异军突起,再加上京城到天津卫以及京城到卫辉府官道的修建,显而易见商税的税入猛增了许多,原本大家还以为可以过个肥年,结果听着这边要钱,那边要钱,许多人心里就清楚了,看来今年的税入能把这些事情摆平就不错了!
万历就是想要摆烂,都没有理由躲懒,更何况,现在的他完全摆脱了之前的颓丧,可是立志做一个名垂青史的盛世之君,该出来干活的时候还是得干。
朝堂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各种事物,粗粗拟定一些章程,气氛到也还算融洽,大家都是有事说事,颇有点君臣一起齐心干活的意思。
不过这点君臣之情,很快就被王锡爵的一封奏疏给打破了。
在秦修文看来,王锡爵此人确实算是一个不错的好官,审时度势之余,也愿意为民请命,处理政务兢兢业业,算的上清廉正直,十分具有古代士大夫的高尚品格,秦修文近距离接触那么多官员,王锡爵是秦修文都认可的人。
有能力,不贪腐,有思想,有品格,能做到这四点的官员,古往今来一向少有。
但是同时王锡爵也很执着,只要是他认定的事情,他就一定要争个是非曲直。
王锡爵认为必须要立嫡立长,如今中宫无子嗣,那就必须立长,包括前一次闹得沸沸扬扬的国本之争,申时行是很想从中调停、和个稀泥的,但是王锡爵态度坚定,甚至在申时行不知道的时候,将他的名字也写在了奏疏上,一起上呈给了皇帝,让申时行迫于无奈,只能站在朝臣这一边。
而现在,因为许国的疏忽,让万历和郑贵妃占了上风,居然将卫辉府到京城的路命名为“洵路”,这是王锡爵不能忍受的。
卫辉府到京城的这段官道,意义如此重大,影响如此深远,其他不说,光现在每日里在这条官道上行驶的车马、走过的行人就有多少?户部呈上来的数字,过税都翻了几倍了,就知道这里的人流量有多少了。
这是不是意味着,以后这里每走过一个百姓,就会在心里念叨一声三皇子的好?皇帝这么做是什么意思?如此抬高三皇子在民间的名声意欲何为?
郑氏的心更是昭然若揭,直指太子之位啊!
哪怕许国用各种理由推脱了当时自己为何不劝阻皇帝,依旧被王锡爵指着鼻子大骂了一通,说他根本不在意江山社稷,对不起先帝的嘱托,也对不起身上的官职!是一个自私自利,毫无大局之人!
许国被骂的脸面全无,恼怒不堪,更加是被戳破那层窗户纸的羞愤,后来卫阳升的亲信跑过来再次向许国求援,许国都没有开门相见——为了卫阳升这个事情,许国面子里子都丢尽了,虽然自己的势力此次必要折损一些,但是京城里就没有不透风的墙,若是到时候王锡爵知道了自己还在为卫阳升走动,估计两人之间的那点面子情都不复存在了。
申时行看不得自己手底下的两员大将为了这样的事情闹翻,再次出来调停,两边劝和,许国是巴不得将此事大事化小,王锡爵听完申时行的劝解,明白这赐名一事已成定居,若是让皇帝收回成命,那是直接去扇皇帝的脸,除非自己是彻底不想干了,否则真没必要闹成这样。
王锡爵为官二十多年,朝堂的风风雨雨经历过无数,哪怕是这样的局面也难不倒他,很快他就另辟蹊径,想出了另外一个主意,并且强势要求这回许国等人必须支持自己。
许国自知理亏,忙不迭点头应是。
于是便有了今日的这份奏疏。
其实这份奏疏很简单,半字没说皇帝的不是,只有一个要求,给从卫辉府到松江府的那段路,也赐个名,名字就叫“洛路”好了。
确实,卫辉府到松江府的路已经动工了,且这段路比之卫辉府到京城那段路长度更长,江南地带又是商贸繁盛之地,这段路修好之后,过往之人肯定不计其数,皇帝你不是要赐名么?那就一视同仁,别漏了大皇子啊!
这招看着很坦荡,但是等万历看完这封奏疏,简直气的要心梗,若不是朝臣都在,对方又是颇为能干的王锡爵,万历恨不能直接将这封奏疏掷到对方脑门上!
只能迂回行事。
万历想要找个推托之词,暂时按下不表,可是,王锡爵朗声说完奏疏的内容后,内阁中其他几位大臣纷纷附议,然后整个朝堂一大半以上的朝臣都站了出来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