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烤红薯
昭新元年四月二十六日,远航近十个月的大裕第一支远洋舰队在占城补给后回到了出发时的天津港。
除了大裕的楼船、兵船与辎重运输船,舰队中还混杂着许多来朝贡的小国与商人的船只。
群船入港那日,天津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人聚集在长长的堤坝上,观赏着千古难得一见的盛景。
天津府衙门和驿馆的人忙得脚不沾地,从京城礼部和鸿胪寺借调来的官吏们忙得热火朝天,登记来大裕的外国使者与商人的身份信息,给符合条件的颁发临时身份通牒,不符合的不许下船。
这是秋华年和杜云瑟一致坚持的事,所有来大裕的洋人,都必须登记身份,根据言行举止记录信誉分。
当信誉分达到一定高度,且财产数额与在大裕停留的时间符合标准,就能把临时身份通牒换成三年期、五年期的身份通牒,最高一档还有不限期的四海居住证。
随着身份的提升,这些海外之人可以在大裕享受到更优惠的贸易条款、更高的采购份额与更宽松的管理,这令每一个来大裕的洋人摩拳擦掌,充满了竞争意识。
秋华年提出这个政策的雏形时,嘴里嘟囔了一些诸如“签证”“绿卡”之类的词汇,来天津府公干的鸿胪寺少卿不理解这些词的意思,也没有放在心上。
他双眼放光地看着齐黍县主,连说十几个好,恨不得立即将县主引为毕生知己,还是杜知府重重咳嗽了一声,才阻止了冲动。
“县主说得对,凭什么咱们是天朝上国,就得一味大方地给他们好处,谁家的钱不是百姓们辛辛苦苦耕织劳作赚出来的?就得设好条件,看他们表现,表现好的可以合作,表现不好的趁早走人!”
鸿胪寺少卿越说越激动,看来大裕之前那种你进贡我一车木头,我还给你十车丝绸的以感召和体现上国气度为主目的的“厚赂之”朝贡政策让他颇有微词。
秋华年赞同了他的观点,鼓励他大胆尝试,有好的想法尽管提出来。大航海时代与殖民地时代里,在成千上万倍利益的驱动下,无数国家的道德底线都降到了谷底,大裕虽然不会去做野蛮人,但也不能当好脾气的傻子。
远洋归来的舰队会在天津港休整七日,清点人员与货物,交接各项事宜,七日后再带着诸多南洋小国的使者与国书进京觐见天子,汇报一路上的遭遇与收获。
舰队中的人成千上万,一批批下船后聚集在港口码头上,再被一个个分类带走,从高处看去,就像一群忙碌的蚂蚁。
秋华年踮着脚尖看了半天,根本没有办法一一辨别这么多人的脸,杜云瑟知道他在找什么,低声说道,“未必还长得一样,回去等吧。”
秋华年当然明白这点,梅望舒精通易容,之前没有用易容解决身份问题,是因为大裕户籍制度严格,帝王又在严查,不好编造来历。这次出海后回来,他拥有了光明正大的新身份,肯定会通过易容换一张常用脸。
想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一个伪装过的人,无异于天方夜谭,秋华年只能等梅望舒自己找上门。
秋华年在心里叹了口气,见所有人都忙得不可开交,索性去看刚刚归纳整理出来的各国朝贡单子转移注意力。
他的目光扫过麒麟、凤凰、猪龙之类大概率是长颈鹿、孔雀和马来貘的贡品,突然停留在一页。
“这个国家的使者在哪里?准备一下,我要见他们。”
驿馆的小吏过来看了一眼,有些惊讶,“他们是占城的使者,占城快被安南灭国了,连艘像样的船都拿不出来,这次朝贡还是蹭着我们的楼船过来的。”
“这群人说只要县主看了他们朝贡的单子,一定会召见他们,我开始还不信,让他们老老实实按流程登记后去驿馆住下了。县主要见我现在就去带人过来。”
秋华年已经从激动中找回理智,“远航不易,既然住下了就让他们先休息一天吧,不过你们派几个人过去,照看好他们的贡品,万不可有损失。”
杜云瑟正在堂屋另一侧翻看国书,从百忙中抬头,“什么东西,华哥儿如此看重?”
秋华年双眼放光,“占城稻!精选出的几十袋良种和上千株幼苗!”
杜云瑟愣了一下,马上和秋华年一样惊喜起来。
占城稻这三个字,秋华年念叨过许多次,杜云瑟自然知晓它是什么,明白它的珍贵与作用。
秋华年只知道占城稻出自占城,却不知道更加细节的东西,只能嘱托舰队尽力寻找,不确定一定能找到。现在占城主动进贡这么多的良种与幼苗,属实是意外之喜。
“现在是四月,南方还来得及种稻,占城稻不仅不挑水肥,成熟时间也比大裕的稻种短,有的六七十天就能成熟,完全可以一年两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