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第3/4页)
许黟颔首:“那在下便不留严大夫了。”
……
送走严大夫,许黟目光落在小黄身上,心里想着,这事可能还没结束。
对方这么执着,这次派严大夫过来没能得到答案,也许下次,会是别的人过来。
许黟将这事记下来后,便没有特意去关注,两日后,邢岳森放旬假,来许家寻许黟玩。
他不是空手来的,还拿了两本书籍,以及一刀富阳有名的竹纸,两块墨铤。
邢岳森道:“我来你家读书,怎好用你的,这不都自备而来,好让你也用用。”
“子腾兄还是客气了。”许黟笑了笑,拿过他手中的竹纸一瞧,发现与他用的普通竹纸区别很大,纸张细腻光滑,柔韧,闻着有淡淡清香。
他好奇:“这竹纸?”
邢岳森眨眨眼,说道:“我二叔去临安城做买卖,顺路去那富阳给我带来的,说是好生名贵,一刀便要二两银子。”
邢二叔给他带回来三刀纸,他一刀赠予师长,一刀留着自用,还有一刀就带过来到许黟这边。
许黟震惊,这竹纸好贵啊。
都说读书费钱,可不是说说而已。
束脩在读书的开销中占比是很低的,买书本、文集、注解等,还有练字用的笔墨纸砚,才是长久开销。
而在宋朝,因为印刷术的发达,书本的价格到了前所未有的低价,不少百姓人家是买得起书了,可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其他的消费。
更多的人家是送孩子去读两年书认认字,好能找到一份体面不那么累人辛苦的差事。
许黟想到那几个小孩,期待着去读两年书后,就去主家讨一份体面的下人差事……
“黟哥儿,老师给我出了一道题,我一个人做着没意思,你来陪我可好?”这时,邢岳森铺开竹纸,笑着问。
许黟:“……”
不是,我都弃文学医了。
他无奈地捏了捏眉心,对邢岳森说道:“子腾兄,我还是看医书吧。”
邢岳森听到这话,瞧了瞧屋子的陈设,只看到书桌上面放着的书籍,都是四书五经,还有一些经贴注解,哪里来的医书?
哦,想起来了,是有一本,他之前在祖父库房里翻出来的,特意拿来送给许黟。
突然,他想到一个问题,许家没有医书,许黟是去哪里学医的?
邢岳森心有疑惑,就问许黟,想知道答案。
许黟眉心一跳,想了想才说:“原先有所求便去书馆借的医书,还有以前在家伺候家父家母,问大夫的,他们那儿就有不少医书。”
“你要看吗?”说完,他就假装问。
邢岳森摇了摇头,笑说:“我光看这题就已头晕,怎么还让我读医书了。还是黟哥儿厉害,药理医理可不是谁看了便会的。”
这事一打岔,许黟便知道自己不能空说样子。
待到邢岳森带着做出来的文章满意离开,许黟也出了一趟门,买了好些纸回来。
他坐到桌案上,开始研墨,一边思忖着从哪里落笔。
许黟的记忆力不错,当年为了学好中医,他家让他先把要学的医书背诵下来,几十本医书,上百万字,全部背下来,当然是不可能的!
但一些被他盘得包浆的,那还是能写一写的。
譬如《诸病源候论》、《黄帝明堂灸经》《素问》、《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这些医书,单独一本拿出来都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
况且多数在宋朝之前就有的名书,许黟将它们抄录下来,也能说出出处。
还有一些宋朝之后,明清出身的大家所著的医书,就不太适合摆在明面上。
但他怕时间太久,将这些都给忘了。便打算以后,也一点点地补齐。
能写多少,就写多少吧。许黟着墨书写,花了半天时间,把《伤寒杂病论》中十卷之一写出来。
全篇有八万多字,以许黟的速度,每天拿出两个时辰用来抄录,也要半个多月的时间。
*
十天之后,糖渍枇杷可以开盖吃了。
三十多斤的枇杷,去皮去核,糖渍过后就只剩三分之一多。用干净的勺子舀出来放到碗里,还没吃呢,就先闻到一股清甜的果香味。
许黟用筷子夹了一块吃进嘴里,口感软甜,好似黄桃罐头,但味道不一样,没有黄桃罐头浓郁的香味,反而吃着清凉可口,依旧有润喉清肺的作用。
他很惊讶,连忙去到院子里,摘了一把薄荷回来。
这薄荷是他从山脚下看到的,便挖回来种在院子里,没想到种活了。
薄荷能清利头目、疏肝行气、利咽等诸多功效,还可以用它来治风热感冒,咳嗽,化痰……它有个土名叫“银丹草”,有的百姓会拿它来当野菜吃。[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