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第3/4页)
譬如,太医局里挑选生徒,那是要从学医家庭中挑选苗子,有的为了能改变门庭,也会主动地参加考试进入到太医局里,没有五年时间,几乎不让你出世。
普通医馆的学徒,大多数都是寻常家庭的孩子,读个两年书就送过来当免费劳动力,负责给他们授教医理的大夫,对此并不怎么上心。
因而,也有一些学徒学了半生却难出师的。
当然了,也有天赋异人者,比如被誉为“北宋医王”的庞安时,他出生医学家庭,从小天资聪慧过目不忘,不到二十岁就已经通晓黄帝、扁鹊脉书,还能学以致用阐发新义。后来更是专研不少医书,总结撰写出《伤寒总病论》《难经辨》等非常有学术研究价值的医书。[注4]
哪怕不入太医局,他也能在钻研的领域里,闻名古今,流芳百世。
他虽不像孙思邈、张仲景那般举世闻名,但许黟还是要承认,庞安时确实优秀,不管是作为大夫,还是作为一名钻研医学的学者,都值得让人知道,敬畏。
可惜他如今在淳化年间,离庞安时出生还要早几十年,等庞安时出生,许黟都不知自己能不能活到那个岁数。
许黟摇摇头,将这个异想天开的想法抛开。
*
等背着药箱回到家里,许黟看到朴素的房屋,不易察觉地轻叹口气。
不管如何想,日子还是要继续的,他现在想那么远,没有用。
院子里,阿锦在喂小黄吃烧饼,听到开门声,当即丢下小黄,小跑地去看是谁来了。
见到是许黟,她眼睛亮亮的,小脸笑成一朵花儿,喊道:“郎君回来啦!郎君我给你提箱子,郎君你要喝茶吗?我给你沏茶去。郎君……”
“停。”许黟失笑。
前几日里,这孩子还怯生生的惹人心疼,结果熟悉后,许黟发现他想错了。
这孩子以前是被打骂太过,才会害怕胆怯,可在遇到许黟后,知晓了许黟待他们兄妹好,就渐渐回到本来的天性。
是个小话唠。
小话唠阿锦不知道许黟在笑什么,跟着咧嘴笑起来,甜甜的声音继续说道:“郎君,我给你提箱子。”
许黟没把药箱给她,药箱看着不大,却是用实木打造,里面还放了装药的陶罐,重量不轻。
离屋里就几步路的距离,他还用不上让小孩给他提箱子。
“不用,你……”许黟顿了下,问,“你哥哥呢?”
阿锦回答:“哥哥去买晚食了。”
许黟:“……”
哦?
好吧,经常接他家单的闲汉,恐怕要失去一个长期客户了。
知晓阿旭是去买吃食后,许黟没再去管,拿着买回来的药材,进到灶房里。
灶房如今隔开成两处灶台,一处用来做饭,一处用来制药材。
许黟把黄芩、大黄、黄连分别倒进到药臼里面捣碎,再倒入惠夷槽中,研磨成粉末。接着就是加蜂蜜,把药粉搓成如同黄豆一样的药丸。
做好,许黟听到阿旭带着吃食回来了。
阿旭一回来,就问妹妹:“郎君回来了吗?”
阿锦点点头:“郎君在灶房里忙,说不用我帮忙,哥哥我是不是太没有用了,每天只能喂喂小黄,给院子里的小草浇水。”
刚踏出灶房门的许黟:“……”
谢谢,但那个是薄荷。
“郎君。”
阿旭见到许黟,把妹妹抛到身后,提着吃食走过来,主动地汇报他今日都去了哪里,还买了什么吃食回来。
“我问了何娘子,何娘子说郎君喜欢吃面食,就买了面食回来。”
他话比以前多不少,说得条理清楚,许黟听着听着就笑起来。
他点了点头。
其实吃什么都可以,只要不是天天吃便好。
又去看阿旭带回来的面食,是用刀子削成柳叶状的面条,面条拌的是葱头熬煮出来的香油,上面铺着茱萸炒肉片,闻着有微微辣的香味。
许黟看完,微皱眉:“你怎么只买了一份?”
阿旭说道:“郎君,这是买给你的。”
许黟:“你们的呢?”
阿旭老实回答:“我和妹妹吃午时剩的烧饼就够了,那个饼子很好吃的,不能浪费了。”
许黟沉默:“……”
他一时半会改变不了这两个孩子的想法,强压也不行,好不容易让他们看着活泼些,就怕说话重了,又让两人惶恐不安。
他无奈捏捏眉心,知道自己很难纠正后,也就不打算强管了。
不过还是义不容辞地说道:“你们想吃烧饼也可,但我这人看不得小孩子如此,要是让我知晓你们饿着肚子不吃东西,那就别怪我惩罚人。”
他说惩罚人可不是说说的,晚上回到屋里,就点上煤油灯,伏案写了一张“许家生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