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第3/4页)
众人一惊,问老大夫为何要这样。
许黟道:“老大夫,你这是想多开药丸,好赚取药钱呐。”
他这话出来,别人哪里还想不明白。首先陶清皓便先愤怒起来,气得骂他没有医德。
这话可重了,老大夫一听,立马脸涨红,抖着手指头道:“你们休要辱老夫的名声,小小年纪不学好,惯会做伤风败俗之事,妄为一群学子,学着那些不入流的在外做腌臜事。”
他气愤地挥着袖子,一派不齿的模样,在众郎君愣住的瞬间,头也不回的带着药箱快步离开。
“欸?!你别走!”
邢岳书先一步反应过来,甚是郁闷的想要喊住他。
事情败露,老大夫难得寻到机会逃离,哪还会被他喊停,自是加快脚步,跑得更远了。
看着他如此矫健的身影,许黟轻叹。
他们这是被误会了,然后对方想要小小的报复他们吗?
“不行,岂能让他败坏我们的名声。”
陶清皓回过神,深深皱着眉,他今日出门是避开别人的,没有带随从,现在想要吩咐人办事,一时半会却找不到人。
许黟难得点头:“是,得说清楚。”
这年头,最怕流言蜚语,何况他们与阿颜姑娘并非那种关系。男子风流一些,即使传出去了,也顶多是被调侃几句。但女子不同,要是阿颜姑娘的名声被毁,以后怕是不好。
对此,阿颜哪里不知,她脸色白了白,垂下来头。
事情闹得有些不愉快,众人已无心听阿颜姑娘唱曲。
许黟不忘他大夫的身份,告诉她以后饮食需多注意,让她食一些有清肝泻火作用的食物就行。
至于喝药嘛……这阿颜姑娘放在现代,才刚满十八岁成年,这样的年纪,不至于上点火就喝一大把药。
许黟让她多喝水,唱曲本来就会容易口干,叫她不用太担心。
等他这边交代完注意事项,陶清皓等人已经把问题处理好了。
那大夫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邢岳书知道他家在哪里,已经派请他的小厮过去,虽老大夫的医品有失,可看他年纪如此高的份上,这群年轻人也没有做得过分。
但事关名声,陶清皓等人不能容忍。
一切处理妥当,接下来的数日,城中茶楼传来一则消息,锦月茶楼的阿颜姑娘,去陶家大酒楼唱曲了。
这消息如同石子落入水中,荡漾起数圈涟漪,陶清皓的不少同窗,都跑来问他这事。
陶清皓被扰得烦躁,就来许黟这里寻清静。
“还是你这儿好。”陶清皓躺在小榻上,双眼半眯着,左侧搁着炭盆,右侧的小几上放着一盘差闲汉买回来的小食,悠哉悠哉的跟许黟说着话。
没听到许黟回他,他睁开眼一瞧,见他在碾药材,就问那是什么。
许黟道:“是茯苓。”
陶清皓坐直起身:“原来这就是茯苓。”
茯苓甘淡平,能利水渗湿健脾安神,在《神农本草经》里,被列为上品,有“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注4]的说法,在古代,是大夫常用的益寿药。
陶家每年阳春和三秋时节,都会让懂药膳的厨娘做五行健脾粉,这里面的配方,就是用的茯苓、芡实、莲子、山药和薏仁。
吃的时候用滚烫的热水冲拌,搅成糊糊状,还会在上面撒一些其他的佐料。
陶清皓喜爱吃甜的,会在上面在加一层糖霜和葡萄干。
所以,他是知晓茯苓,却不晓得茯苓之前是何样的。
“许黟,你是在做五行健脾散吗?”陶清皓问他。
许黟道:“不是,我在做茯苓糕。”
陶清皓困惑:“茯苓糕?”
他怎么从没听过这样的糕点果子?
许黟对他的不解,自然是心知肚明,因为茯苓糕本就不是宋朝才有的糕点。
茯苓糕,又叫“复明糕”,传闻是清朝顺治期间,由一名姓李的商人做出来的,用它来做反清复明的各种活动情报传送。
抛开这些不谈,茯苓是一种十分温和的药材,都说是药三分毒,其他药物吃多对人体不好,但茯苓却不一样。
虽也是不可多食,但它可以做四季进补,除了茯苓以外,还可以加入其他材料,做成蒸糕后,口感软糯,带有淡淡的茯苓香气,可谓是老少皆宜。
许黟打算沿用五行健脾散的方子,做成茯苓糕。
陶清皓来了兴致,问许黟要不要他帮忙,“每回见你忙这些,我都挺好奇,做这些真的比读书有乐趣?”
“有。”许黟笑了笑,“人所求不同,就好比如行商与念书两者间,你更想做一名商人。”
陶清皓岂能不懂,立马附和:“要是我阿爹也像你一般懂我就好了。”
“不说这些。”他转移话题,询问许黟,“我该怎么做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