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第4/5页)

但比起糯米的香甜,黍米的口感要差一些,且黍米难煮,普通百姓煮到米粒微微开了口就能吃。而拿去卖的话,这样的程度可不行,想要煮到这种软糯的口感,要废不少柴火。

“红枣味的角粽好好吃。”阿锦是个馋货,吃完后意犹未尽。

她眼睛眨了眨,对着阿旭道:“哥哥,今年端午节,我们自己做角粽吧。”

阿旭犹豫道:“我们住在客栈里,不方便借用他们的灶火。”

阿锦听了,失望地嗷叫了一声。

许黟目光柔和,笑而不语。

阿旭看到妹妹闷闷不乐,小声地问许黟:“郎君,我们要在梓州待多久啊?”

他话问出口,其他人纷纷转过头看来。

许黟看向他们,缓缓道:“梓州是为郡,地广人茂,这里重孝道,又注重儒家教育,才子辈出,是个好地方。如此的话,可在这里多待些时日。”

“既然要留多些日子,住在客栈就不便了。”颜曲月道。

许黟笑着应了一声,说道:“我正有意要在梓州赁个院子,你们可想住在哪里?”

阿旭和阿锦他们摇了摇头,他们住在哪里都可以。

至于二庆,更加没有发言的想法了,只要许黟他们住到哪里,他就住哪里,对他来说,哪里都没什么差别。

许黟看他们都没有什么想法,将目光落到颜曲月身上。

颜曲月道:“随你安排。”

闻言,许黟说道:“你们都没想法,那我就说说我的想法。”

梓州城,在徽宗重和时又称之为潼川府,后来宋咸平四年,朝廷又将其改设为川峡四路之一的梓州路。

不过百姓们依旧常常将梓州叫做潼川府。

但许黟可没忘记,沈家主家在潼川府,也就是梓州城里。

这两天他在城中闲逛,哪怕无意打探沈家,可依旧在市井里,听过好些回“济世堂”的名号。

济世堂作为在梓州最大的医馆,它的名声响当当,不少城中百姓看病,都会选着去到济世堂就诊。

对于许黟来说,济世堂早是过去式,他不会无聊到去挑战一个大家族的实力。

何况他现在拖家带口,真想挑战,受到威胁的就不止他一个人了。

哪怕是为了颜曲月和阿锦他们,许黟都不会去冒这个险。

因而,他这两日闭口不谈济世堂的事儿。

许黟道:“院子就选在南街吧,那里房屋价贱,穷苦人多,我还可以在那里摆摊看病。”

他说完,其他人都没有异议,这事便这么简单地定了下来。

翌日,巳时左右,许黟和阿旭驾着驴车离开客栈,往东街牙行去。

这边的牙行不小,里头有着十数个经纪,许黟挑了其中一间牙屋进入,就看到里头有个三十岁出头的青年。

青年身上的袍子有一半系在腰处,一半沾了些油亮亮的油花,他的嘴和手都是油光,手里还拿着啃了大块的烧鸡。

突然看到有人进来,把白修筠吓了一跳。

“哎呦,我道是谁嘞。”白修筠不舍地丢下手里的烧鸡,拿着帕子随意擦擦,走过来道,“这位相公是来做何买卖的?”

许黟目光落在他沾着油光的嘴角,淡定道:“来赁个院子。”

听到是真的来了生意,白修筠笑容更真了一些,他呵呵道:“东贵西富,北边的房子不好赁,倒是南边的屋院有几处不错的,敢问你要哪处的?”

“就南边的。”许黟说。

白修筠眯了眯眼,请许黟入座,一面借机询问:“某姓白,名修筠,在咱们这牙行里当了十二年的经纪,见过的人多是过目不忘,只是看相公面生,不知如何称呼?”

许黟道:“在下姓许名黟,是位游方郎中。”

“原来是大夫,失敬失敬。”白修筠惊讶地多看两眼,连忙喊了随从进屋。

随从端来净手的盆子,白修筠洗了手,又让随从端好的茶来。

白修筠是家中的幼子,他大哥哥年长他二十岁,他娘生他时已经是半老徐娘,生完他后,身体便一直不太好。

他家在梓州城中算是富庶,平日里衣食无忧,家住南街富仁巷,出行有牛车,但为了他娘这体弱证,请大夫吃药花费了不少心思。

后来他娘病逝后,他爹也不久于人世,如今年长他二十岁的哥哥,身体也渐渐不太好了。

因而他家在外人眼中看着繁荣,家底殷实,可实际上家财掏空不少,有时候去上等饭馆请人消遣,都是勒紧裤腰带子。

从他记事起,家里就常有大夫上门看病,白修筠对大夫一向敬重,听闻许黟是大夫,认真了不少。

他道:“我手里正巧有个宅子,便在富仁巷里,离着我家不远,许大夫若是有意,在下现在就能带你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