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彬山的蒸汽机(第3/4页)
这其实多少有些出乎谢双瑶的意料,由于她做的是历史上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所以也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参考。社会大众对她所灌输的一切,反映是很随机的,有时候谢双瑶做了很多预案,但却惊愕地发现民众根本就没有多少抵抗心态。
总的说来,现代人对古代社会也有很强的刻板印象,此时此刻的敏朝人可不觉得自己是理应食古不化的‘古人’,虽然贞节牌坊也不是没有,但那只属于少数能吃得起饭的人,大部分人过着和理学道德体系并行不悖且毫不相干的生活,只是很少体现在官方记载上。有一个人们不太能注意得到的点是,古代的史官关心的并不是普罗大众,他们记载的往往是金字塔顶端那部分人群的生活,而在古代,不同阶层的生活差异要比现代大得多,民众的苦痛与快乐,着落在官方史书上的记载大概只有极端情况下的‘人相食’。
在她生活的这个时间点,心学在南方已经流行了一百多年了,社会风气在不断的变化中,前些年开放到甚至糜烂,这些年由于战乱的缘故,萧条之下有所收敛,但生活中这些改变的痕迹依然处处可见,三县乃至整个福建道的中层家庭也很少给女儿缠足,婚前性关系——当然是不体面的,但并非十恶不赦,贞节牌坊只属于少数乡绅家族,底层人民的风气就更加自由了。
这一切的一切组成了如今买活军的工作环境,并不用特意去废除缠足,因为本地缠足的家庭不多,买活军来了以后便更加没有人会做这样的事了。让上层家族的女眷出门务工,受到的反抗也很小,甚至女眷们本身都没有太过抵触,有些未嫁的女孩——像是金逢春和于小月,以极大的热情拥抱她们新获得的权力,而即便是已结了婚,在如今被认为是中年妇人,三十岁以上的女性群体,对于外出务工的反应也相当良好。而农民们便更不用说了,想象中的抵抗压根就没有存在,如果不是社会礼俗天然的规范性,他们或许早就自发选择短发了,这几个县城对防虱剃发的政策接受得太过自然,反而让谢双瑶后续的很多准备都落了空。
现实工作就是这样,随机性很强。谢双瑶倒不至于因此就高估了敏朝人的开化程度,只能说她实在穿越在一个相当不错的时间点,饥荒、战乱和疫病抹去了太多阻力,留下来的人大多都很渴望活下去,自然不会和武力值碾压的买活军作对。当然这也让她能把更多时间用在发展科技树上,谢双瑶允诺楚大财,拿下许县后就开办专门学校,之前没有开办也不是她不愿意,而是三县的人口实在太少,搞专门学校意义有限。
从楚大财这里出来,她又去看望了一些重要人物,至于工作区……育种田那里除了值班的小虾米也没什么人,特意去搞年节慰问的作秀有点没必要,矿井处除了高炉之外,年下都在停工,就是过去了意义也不大。她闪到矿工营里去看了一眼,见到矿工营的房子也都建了起来,且大多是水泥房,便满意地点了点头,拿下临县之后,买活军发展的步伐的确更快了。
“从前那些木板房现在是矿奴们在住,”她大哥跟在她身边,对她汇报着彬山的变化,“其实他们也都挺满意的,改造热情很高,甚至有不少村霸都痛哭流涕,直说不知道自己从前在想什么,怪自己脑筋太老,转不过弯。”
从无产阶级的角度出发——村霸和地主比其实也算是无产阶级——和买活军合作显然是他们的最佳策略,但谢双瑶也不指望所有人都聪明到能在短时间内明白这个道理,总会有人挑衅买活军的统治秩序,试图在规则中找到漏洞,或者就是干脆破坏规则牟利。谢双瑶认为这也属于人性的本能,有建设者就一定有破坏者,她目前还没缺人到要重新吸纳破坏者的程度,为了降低系统性风险,这些苦役暂时无望减刑,但基本人权还是要予以保证。
“挺好的,他们的扫盲班上得如何?”
谢大哥对这些数据信手拈来,这很让谢双瑶满意,他说了几个数,又说,“总体的说,识字率提升不快,主要是因为矿奴的人群在不断扩大,所以数据就上不来。但识字的总人数是一直在增加的。”
别看顺民对他们感恩戴德,私底下给谢双瑶立生祠,恨不得这样的好日子永远不结束。但其实买活军一点都不心慈手软,并非是真正的菩萨天兵,他们对抵抗者的手段相当狠辣,虽然法规宽松,但买活军入驻临县以来,一直在不断杀人,便连云县、彬山,每年也都有数十人被投入矿井,或者直接处死。谢双瑶在这一点上铁面无私,并不会因为罪犯出身彬山有任何宽宥。但她又很注重保护矿奴的生产安全,很多矿奴是在买活军掌权早期被抓进来的,并没怎么体会过辖地翻天覆地的变化,竟觉得这样有饭吃、有工做、有课上,除了正常工作之外,并不怎么剥削折磨的日子也蛮好过的。矿山运转这些年来,侥幸未发生过矿工暴动,也保证了供应的稳定,这在如今的社会环境里是很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