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面见九千岁(第3/4页)
这是大家都只有好的事情——如果买活军愿意收容那些没饭吃的成年流民,那就更好了,那些流民留在地方上也是坏事,朝野上下,光是支撑辽东防线就已经疲惫不堪了,他们还要不断地在各处作乱,不肯老老实实地在本地饿死,阉党们也觉得他们怪惹人烦的,在西林党众臣眼中,这些心中毫无大义,不肯向他们缴纳佃租,还打扰了他们做生意的流民就更可恶了。
既然买活军开的价并不高,而且和他们做生意也不用担着资敌的名义——如果是以前,卖给反贼铁矿自然是资粮于敌,但买活军治下自己就有煤矿和铁矿,而且还会制上等的蜂窝煤,这些蜂窝煤少量地流传到了武林,王大珰欣赏不已,去年冬天以两百文一斤的价格已都用了一冬天了。那么卖给他们煤铁也就算不上什么大事了,做生意更谈不上有任何忌讳。
而且有一点,黄大人没说明白,大家却是都心照的,那就是从中得到的利润可以极大地缓解内库的钱荒,王大珰和黄大人越商议便越觉得此事实在是可以一办,他未在衢县驿站停留太久,只又住了两日,尽力地把衢县经过神仙点化,还能被黄大人带出县城的美食都尝了个遍,到底又偷偷骑了一次自行车,随后便赶紧将轮胎都擦得雪亮,又挪了一匹骡子来,把自行车架在上头,一行人离了衢县,取水路上了武林。
从衢县回武林,那是水陆兼程,饶是一行人不缺马骡换乘,也耗费了二十余日,回到武林之后,王大人不过整修了两日,便又忙忙地收拾了十余个箱子,并指了自己随常带在身边,并常派回宫中请安,和九千岁也沾亲带故,自己最信用不过的一个义子,带着黄大人登船扬帆,往京城去了。
从买活军绑架黄大人算起,再到黄大人动身去京城,几个月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其中大量时间都花在路上,此时盛夏已过,渐入晚秋,运河水位微降,前行便主要靠纤夫拉运,速度更慢,若不是挂了王大珰的旗子,在有些地段还要抛锚等纤夫挪出人手来,不敢和漕船争道,从武林到京城,一路走了近两个月,这还算是快的。
黄大人每到港口便给王大珰写信,走驿站收发,还比船行得稍微快些,这样他还算能时常收到南边的消息,若无此便利,他到京城时便只能带着两个月前的过时消息,对南边的变化根本一无所知。此时他格外想念曾见识过一次的‘短波对讲机’,不过他也知道,这东西买活军是肯定不会送给皇帝的。
到了京城,先还见不到九千岁的面,而是要四处走人情,为王大珰送礼,将他在宫中的老人脉都照顾到了,九千岁的几个干儿子也逐一孝敬过——王大珰在任上,收别人交来的‘打点税’,此时也要把一大半作为打点税又交给这些人。
给九千岁的那份,自然是少不了的,不过浙江道的变故显然重要性不高,因买活军虽然又占据了两个县,但到现在还没占据州府,也没有冒犯藩王,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没引起太多注意,每逢深秋,辽东一线便是吃紧,要钱要物,九千岁忙着筹措这些,焦头烂额,脾气也不好。众人纷纷指点黄大人,勿要此时登门触霉头。
如此耐心地等了半个多月,黄大人方才得到面见九千岁的机会,此时他的初级班教程都快自学完了,正准备往中级班的教程冲刺,又还要拨时间教王至孝——便是王公公那个中人义子,他们其实本姓都不姓王,都是跟着当时上谷县那个老中官姓。
虽然都是义子,但彼此身份,以及与王公公的关系都是完全不同的,王至孝将来要替王公公摔盆带孝,而黄大人到时候去上一柱香就行了,大家心中都知道其中区别。而既然王大珰想办皇庄,要和买活军打交道,王至孝自然也要先把买活军的一些忌讳学在头里,因此他办事之余学习的态度也很积极,两人一路走来,已跟着黄大人学会了拼音和算学。
好在由于有这些教材的缘故,这样磨人的等待不曾像以前那样愁闷。黄大人和王至孝的关系也非常不错,两个没有利益冲突的聪明人总是很合得来,这一日二人正在做速算24点取乐时,九千岁处来人通告,忙以门包厚贿使者,又一道收拾了十余个大箱子,又将自行车拿红布包起,唤两个手脚轻便勤快的苦力扛了,往九千岁在城中的一处便宅而去。
因东西带得多,又是自己人来请安,便不必在门房苦等,而是被带到了内院一处轩亭歇息,又苦候了两个时辰有余,天色入夜已久,方才被人带到了一处院落之中。九千岁正坐在一张方桌后头,手里以一块麂皮缓缓擦拭着水晶眼镜,见到二人入内,方才笑道,“来了?倒叫你们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