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认识偏差(第3/4页)

“以我的看法,人倘若不出去做事,便和社会没了接触,没有见识,只闲在家里,便是无法谈天的,你说什么,她也不懂,她讲的那些事,在你看来也都十分荒唐。所谓的妇人头发长见识短,是因为妇人天生愚笨么?自然不是的,黄大人也是知晓,当时折服您的陆大姐,在咱们买活军这里其实并不鲜见,为何说妇人见识短?多是因为妇人不太出门做事。因此我的意见,不论赚多赚少,事是要做的,学也是要上的。不能因为在诸暨曾由于抛头露面地做事,惹来了闲言碎语,到了我们许县也就不出去了。”

这一层见识,若是在别处,是要惹来大肆讥笑的,此时虽然也有女子做工,但毫无例外,这全是因为家用紧缺,女子不做工便无法支持。只要男人的家境稍好一些,便不会再让太太出去做事,而很多妇人也以自己不必外出工作为荣,在相似的人家里,倘若大家都要出去做事,而她们没有,便仿佛有了些优越感似的,夸耀着‘我男人疼我’。

买活军治下那些成家的女娘,虽然也在外做事,但是因为六姐的要求,而如吴老八的收入这样高了,却还希望媳妇出去做事的男人,是要被人笑话没有男子气概的,不管他怎么为自己辩白,都会被视为‘小气吝啬’。还好黄大人、王老爷均非俗流,王老爷对买活军治下的民风还不太熟悉,便少说多听,并不表态,黄大人思忖了一番,竟也赞成道,“不错,女子也有陆大姐这样豪杰雄健、足智多谋的,兄弟你常年出门在外,家中也是要有个能拿主意的主心骨,一味依附于丈夫,支撑不了门户也不妥当。”

“正是这么说了。”吴老八叹道,“我也一再同她说,不论她是否抛头露面,在老家那些事,该来还是会来。但她的意思却依然还是不愿出去做事,也有她那一番道理——现下那个女孩儿还小,不过是一岁,还要母亲的照料,而她也预备着尽快要生个我们的孩儿,如此方能真正成为一家人,这么一划算,两年的功夫便又不能动弹了,若生两个,这就是四五年的功夫。我倒和她说了,如今正办着托儿所,但她问了问使费,又觉得倒不如自己在家看着,耗费上是差不多的,而且我常年在外,她出门做事便容易引来议论。”

倒的确也是这个理,周小娘子自然是不相信有许多工是大着肚子也能做的,黄大人道,“她始终未去过许县,自然不明白那头是怎么过活的,你们也不必着急,何不等她回到许县安顿下来,上完扫盲班了,再来谈这些事?”

吴老八喝了口茶——买活军出门办事是一向不喝酒的,如今他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我也是这样说的。而且在我,还有一点小心思是这般。方才黄老兄也说了,她也说了,我常年出门在外,一年回到许县的日子,加起来不会超过一个月,父母又都在乡下老家,县里就我一个人——我说得难听点,倘若是我娘子在家偷人了,我也无从知晓,养的孩儿究竟是不是我的,也无法辨别。”

这是此时一种很普遍的担忧,因为的确没有任何方法能确定孩子和父亲的血缘关系,如果一个孩子生得像母亲的话,他的生父便将永远置于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中,即便是生得像父亲,因为父亲也总有些男性亲眷,那么便总还有许多别的可能。除非在怀孕期间母亲在物理上只能接触到父亲一个男人,否则永远不会有什么证据能将这个疑问完全解答。

有钱人通过对女眷在空间上的隔绝来降低自己的风险,同时社会上也尽量地推行着男女大防的礼教思想,在物理上和思想上同时减少‘孩子不是自己的’这种男人至深的恐惧。平民百姓则只能接受和风险共处的事实,再加上过去百年来心学盛行,民风开放甚至于糜烂,民间偷情养汉也是屡见不鲜,因此而生的纠纷甚至命案也在所多见。

目前来讲,解决方案似乎仍只能是把妻子禁闭起来,便如同周小娘子自己提出的解决方案,她不出去做事,在家关门闭户地教养儿女,还要请来婆婆做个监督,如此保证自己的贞洁,以及孩子在血统上的纯洁性。

在吴老八来说,他却觉得此事并不能用这样一种方法来解决,“用禁闭来释疑,终究是解释不清的,我不会说话,也说不清,只觉得倘若一开始便抱了疑心,要将其关押起来,那么这种开始便不好,等于是埋了个疑心的种子,哪怕已经做到极致,也还是很容易猜疑起来。”

他这话说的是有些拗口了,但两个听众都是深悉人性的老成人,却能明白吴老八的意思,都是点头称是,而且对吴老八也多了一份欣赏,觉得他虽未读过太多书,但见事却很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