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毛荷花的小计划(第3/4页)
学徒一天是三十五文,包一餐,虽然是糙米饭,但真能吃饱,宿舍一天是五六文,东江女娘还是习惯一天两餐,毛荷花一天再吃个五文的早饭——多是粽子,最顶饱,这便有二十五文的积蓄,到这时候,她心里对谢六姐的忠诚,几乎已经和对毛帅的忠诚齐平了。虽然她从前也是毛帅信用的婢女,但小荷花做婢女的时候也没有自己的房间,她实在连梦里都不敢想象天下还有这样好的日子,而给她带来这一切的谢六姐,毫无疑问当然应该得到她次高等级的忠诚——由于她被毛帅救了命且养大到现在,所以毛帅还是最高效忠对象。
该如何回报自己的两个恩人呢?答案是很显然的,毛荷花虽然还没见过谢六姐的面,但已坚定地认为自己应当早日促进东江岛归于买活军麾下,更有甚者,应当推动买活军对辽东的吞并,原因非常的简单——她希望东江岛的百姓都能过上和她一般的日子,而比起靠她们这些女娘存钱接人,请毛帅倒戈当然是更加省力的办法,而且这样一来,她两个恩人的利益将极大程度地趋于一致,这也就方便了毛荷花的报恩。
不过,像毛荷花这样大胆,还敢于思考天下大事的女娘并不多见,大部分女娘都还是从小处开始,重新经营着自己的生活,思考着自己的回报——毛荷花是不太去澡堂的,多是自己烧一壶热水每晚擦身,这样不至于浪费了蜂窝煤的火力,而且还能省了一文钱。她们东江女娘几乎都这么做,因为大部分东江女娘想得都一样:她们要多存钱,早早地把自己赎身出来,余下的钱便能存起来,到时候做了运费,托买活军多走几趟,回东江去接更多同胞过来。
第一批女娘几乎个个都这样想,而第二批的女娘们,虽然才来了没几天,但逐渐熟悉了云县的她们,也都认可了同乡们的判断:是该要多存钱,先早日存够赎身钱——不能叫买活军觉得她们这批东江女娘还账太慢,买得亏了,随后还要更勤勉、更节俭地做事,要让买活军感到东江人是最好、最忠诚的百姓,那么她们在云县才能得到广泛的好评和接纳,之后最好连去东江接人的船都能由她们包了费用,这样才能鼓动买活军多开一些班次,把更多的同乡从建贼的铁蹄下解救出来。
这是最朴素的同乡情谊,似乎也成了一种真理,东江女娘们虽然各自从事不同的工作,但联系依然频繁,人离乡贱,这是此时普遍的认识,而凡是成群结队到外乡来讨生活的百姓,在不太会说当地语言的时候,抱团也是很紧密的,辽东女娘们逐渐养成了利用学校来彼此联络的习惯——上早班的,便帮扶上早班的姐妹,上晚班的,便帮扶上晚班的姐妹,从学校到‘工作单位’的路途也成为了她们彼此交流的场所。而毛荷花也成了公认的首脑人物,虽然她还没有发号施令,但毫无疑问,她具备着一言能定生死的权威:倘若她下令将某人逐出这个群体,那么这个东江女娘在云县顿时便没了靠山,没了娘家,这在这些女娘们如今的念头里,还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春妮咋就嫁人了呢?荷花姐,她满岁数了吗?在老家有婆家吗?”
也有些脑子较为灵活的女娘在问春妮的婚事,或许是因为好奇,或许是为了给自己盘算,因此便又有些心虚——倘若她们嫁了人,那对东江同乡会的依赖也会就此减少,按照传统的观念,这个女娘很快就会成为本地人了,同乡会的力量或许会因此削弱。
不过,毛荷花也并没有阻止同乡们物色婚事的意思,而是和气地回答道,“买活军这里,有本事又想说亲的汉子很多,春妮带了个孩子过来,年纪也够了,她想嫁人,这事咱们不能不支持,过来安顿下来以后,就去婚介所登记了——就前几天刚成的亲,她相公是本地人,家里在云县自有两间房的,莫看只摆了个吃食摊子,收入不低呢!待春妮也挺不错的,婚书写得很公平。”
“婚书?”问话的人显然在东江的时候从未真正接触过这个概念,更不知道这和公平有什么关系。
她们边走边说,毛荷花介绍了一下买活军这里的婚姻规矩,又强调说,“若是年岁不到,可不要谎报岁数成亲,被查出来,要去做苦役不说,还丢了我们东江人的脸。若是年岁到了,也不必太着急,在这婚书上别太吃亏了,依我看,买活军这里成婚也还是容易的,多得是想结亲的男儿郎。”
这是实在话,其实第一批东江女娘受到了买活军各界的好评——身量高、力气大、能吃苦、上进、眼里有活儿、机灵、学得快,而且年纪恰好——东江女娘年纪都不小,孩子和少女多数都被送到高丽去了,留在东江岛的多是二十出头能做重活的健妇,正是婚配的年纪,她们的婚配意愿普遍也都比较高,都经历过战乱,许多女娘都很渴望能重新过上安稳的生活,而在她们的愿景里,安稳的生活当然也包括了一个懂事而勤快的男人,甚至对于很多失去了自己孩子的女娘来说,再生几个孩子也是心中非常急切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