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章 大军讶然 盛京.刘海 敏军没仗打了?……(第2/4页)
什么号召汉民反抗建州,号召南逃……也都是买活军作兴出来的规矩,对盛京这样已经被敌军占据许久的城市,其中的汉民早已不被视为是敏朝的一员了,便是逃到了敏地,被警戒提防、疏远排挤也是常态,更谈不上为他们来找建州的后账,孙初阳这话一出口,众将便是知道,他绝对是亲买之人,思想上已有了很强的买化痕迹。
而且,这样甄别式的报复性屠杀,比起不分青红皂白的屠城,更繁琐不说,也更考验对士兵的掌控力,还真不是每支军队都能办到的。若是失控,那就是平白出乖露醜——按理说,这会儿该有人出来委婉地反驳孙初阳的主张了,但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愣是无人开口,只瞧着袁将军对孙初阳的话大加赞赏,两人谈得热络:袁将军是进士出身,一辈子没有带过一线的兵,文人脾气,对于孙初阳的主张当然品不出不对来,甚至觉得比起粗暴屠城更对自己的胃口,和一样是进士出身的孙初阳当然投契了,主帅副帅之间,也的确要把关系搞好,两人打得火热实在不足为奇。
至于说,底下人为何不去纠正……其中的理由大家便各自心照不宣了:宁可得罪袁大帅,也不敢得罪孙副帅啊,毕竟,红衣班可是副帅管,也只有他能管,副帅手里造出来的红衣小炮,虽然很多细节,无法和买活军借来的正货相比,却也是如今敏军自造炮里质量最高的一批了,和正货的质量相差也只是仿佛,这县官不如现管,大军里的将官,有一个算一个,敢得罪副帅的那真是一个都没有!
再者说了,孙初阳说的,虽然是书生话,但却也是买军主张的道理,自己大放厥词予以反驳,传到买活军那里去,被人记下一笔,该怎么好?这几个将官家里,多少都有子侄在买地就学从军的,便是不为自己想,也要为孩子们想想,没必要徒然在这样的小事上招惹是非——也不要赌概率,这是大概率的事情,因为……
想到这里,众人都不免瞟向了人群外围,身穿袄裤,还扎了个碎拼的狼皮袄子,戴了耳朵可以下垂也可以上翻的新式买帽,还戴了口罩,因鼻子那块没弄好,搞得眼镜上一片白雾,正掏出手绢擦拭的汉子——这肯定是南方人,才会在冬末依旧做这副夸张的打扮,却还冻得不轻。
而且很明显,这是来自南方买地的活死人,却如此大喇喇地参与了敏军将领和使者相会的场面,甚至还拿着如今众人已经都有所听闻的仙手机,那么个小东西,摘了一只手套,一边冻得嘶嘶哈哈的,一边在小小的发光仙器上指指点点,大家都知道他这是在做什么:这是在拍摄即将到来的会见场面,将来要捎带回京城,给皇帝过目……
不错,不是买地的谢六姐,而是京城的皇帝!由皇帝来聘请敌国的细作,拍摄本该是绝密的军机……这件事怎么说都是荒谬绝伦,可却实实在在地就发生在辽东,而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包括拍摄画面,事后给皇帝观览,皇帝还重金租用了一台传音法螺,申请了通讯时段,每日一报,将前线的战报,用极短的时效回报给京城——当然同时也有买地总台,把信息的传播时间由半个月、一个月,一下就缩短到了一天!
自古以来,如何联系、钳制出征在外的将军,就是当权者的一块心病,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实际上自从将军拜领虎符,拔营出征开始,这支军队就成为了一支独立的军事力量,它是否仍服从京城的指挥是很随机的事情,到底在外做了什么,也很含糊,从出征到归来,到底发生了什么,谁立功当赏,谁有过该罚,完全就是一本糊涂账,很可能扯到最后都还是扯不清。
正是因为军队特有的混沌状态,历代皇帝都热衷给军营派中官监军,能打仗的太监也往往会格外得到重用,还有上赶着给前线送阵图,要求完全按他的想法来打仗的,这种旺盛的控制欲,都还是因为事实上控制权的缺乏。可这传音法螺和仙手机一出来,就完全不同了,皇帝根本不用怎么费力,就有一个立场完全中立,和敏朝这边没有什么利益关系的耳目,每日里汇报情况,对于军中的纷争也是了如指掌,再也不用害怕主帅一手遮天,或者几个将军各扯各的皮……
他这什么消息都是及时一手的,就算有什么纷争,皇帝也好,内阁也好,也都能第一时间表态,让朝廷和军队的关系,第一次真正达到了如臂使指的程度……也难怪内阁对皇帝的荒唐决策装聋作哑了,只怕这种感觉,他们也很喜欢,很上瘾!
对于前线将官来说,他们就必须比之前更加谨言慎行了,因为异常举动很可能白天发生,晚上就上报了,就算设法杀了观察员都没用,还会惹来买地严格的调查和报复——这也是写在合同里的,军队必须要保证观察员的安全,如果观察员出了意外,买地要有调查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