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2章 转信的林丹汗 草原.瓶子 林丹汗喜欢……(第2/3页)

积累的疑惑也终于获得了解答:原来萨日朗也随着羊毛商人去过边市,这在喀尔喀已经不罕见了,收羊毛的商人都是成群结队,有男有女,女商人会照看这些女孩儿,让她们免受欺负——实际上,这也只是对年岁太小的女孩儿的担心,如果是十几岁的女孩,就算被商人看上了,家里人也不介意,这都是走南闯北,有本事的人,如果能够成婚,皆大欢喜,就算不能成婚,能带着孩子回来,家里也是多了一颗有本事的种子么!

“喀尔喀的草场距离边市太远,就只能是如此了,土默特那里,靠近边市的地方有很多鞑靼人留下来种草——专门收羊毛,用干草换,汉人那里的土地肥沃,而且买活军教他们堆肥,种豆子、糜子、各种瓜菜,很多老人和小小的孩子都常年住在这些精心照看的草场上。”

“到了秋天,出去游牧的家人,赶着羊群回来,杀羊晒肉,卖掉一些新鲜的羊肉、血肠,剩下的羊吃干草过冬,就算是来了白灾也不怕,都是建好的房子,拿羊毛能换回煤球来,一家人有吃有喝,压根不怕被冻死……到了来年春天,年纪到了的孩子,带着买活军的书册,就跟着父母一起进草原去放牧了,年纪小的孩子继续在边市上学……”

喀尔喀的牧民说起土默特的生活,也很羡慕,“我们的草场不够肥沃,也没有边市可以堆肥,我们的老人还跟着儿子们一起迁徙,没法住到延绥镇外去——那里已经有好几万鞑靼人了,听说,延绥镇的边市也在向着察哈尔蔓延,那里的百姓很多都已经能说汉话,甚至看得懂汉人的报纸了。”

为什么家家户户都有日历,都有买活军的书册,都有能看懂的人……为什么鞑靼人更改了千百年来的习惯,突然开始按着书册养羊,确定羊群的数量,到处撒种,帮助紫花苜蓿生长……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羊毛,都是因为南方庞大的羊毛需求,按照牧民们的描述,羊毛能纺线,而毛线衣可以用来取暖,就算是南方的福建道,百姓们也愿意花钱买毛衣——两件毛衣过冬,这是南方多数百姓的认识。

“一人两件,南方有多少人呢?上百万吧!你们想想,这是多大的买卖,光南边就需要多少羊毛——北边的汉人难道就不穿毛衣了吗?等风俗蔓延过去,他们也要穿的!”

当他们进了察哈尔境内时,就更感受到牧民生活的变化了,喇嘛们越来越少见了,牧民的帐子里统一供奉的是日历、拼音字母表,还有《养羊手册》,一户人家也远不止一个人会拼音,夸张一点的时候,出现在他们视线之内的,五岁以上的孩子们都会拼音,大人也会,孩子们甚至还会认汉字,他们有时候彼此交谈,还会戏谑地说点汉语,这些孩子的鞑靼话里经常会出现汉语词,而家里人在理解上也不存在丝毫的障碍。

至于年纪更小的孩子,还有老人们呢?在察哈尔就很少看见了,他们大多都去边市定居,现在边市已经成为察哈尔、土默特部最大的过冬草场,一到秋天,那里就比那达慕还要更热闹,牧民们在边市聚会、买卖、说亲、比武,连台吉们都会过去那里。边市的主人虎福寿巴图尔,在察哈尔和土默特的威望恐怕已经不逊色于大伯林丹汗了!

台吉们再也不提他私生子的身份,而是纷纷夸奖他的睿智,甚至有些人认为,虎福寿可以做林丹汗的继承人——只要汗位还在黄金家族里传承,鞑靼人就永远有主心骨!

当一行人行走到察哈尔的时候,他们的粮食也快吃完了,要找当地的台吉换取,接待他们的小台吉,对于虎福寿就推崇备至,他认为虎福寿推广《养羊手册》和《走近科学.嘎拉巴故事》的功德,胜过再造多少个金刚白城了,就这点来说,虎福寿就要比他大伯强得多了。

“靠老办法放羊养羊,一年能出多少斤羊毛?能换多少用具?连马口铁的盘子都买不起,更不要说别的了,养绵羊,这是没有一点错误的!让科尔沁也养羊,科尔沁的牧民也跟着过好日子,这就是我今日劝谏你的功德!”

这是个还信教的台吉,显而易见,还把功德挂在嘴边,但已经不谈供奉布尔红的事情了。因为小台吉的弟兄们都去了边市,草场就他一人继承,他也不必敬奉喇嘛——很多时候,贵族敬奉喇嘛就是敬奉自己的兄弟,给寺庙捐草场,就是养活自己的子侄,现在,这层关系断开了,他还捐什么呢?有钱他还不如捐给边市,多买一些《走近科学》的册子到处分发,让更多人知道怎么回避瘟疫、疾病和危险。

满珠习礼等人不能不赞同他的说法,他们一路走来,听了很多蟒古思故事,已经知道了怎么尽量避免鼠疫、包虫病,以及从哪里获取煤球这种必须的燃料,来帮助他们躲避疫病——鼠疫的话,其实还好,对贵族来说不是很困难,鼠疫最大的点是避免接近死掉的,没有精神的塔拉鼠,如果不是实在没有吃的,最好不要吃他们的肉,捕杀他们的时候要戴上口罩。而避免包虫病,除了别让狗舔自个儿,还有就是尽量吃熟食,别喝生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