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9章 好,但不够好(第2/3页)

空气好了,连异味都少了,再一个水也甜了,虽然谈不上所有井都能出甜水,足够百姓饮用,但甜水井的数量是要比前些年多了;疫病也少了,大家接种牛痘之后,七八年没再听说闹天花——这都是在皇帝手里生发出来的变化,有消息灵通一些的,知道这里很多都是皇帝内库出钱,是陛下亲颁赐的‘上恩’,就算是最倔强的‘强项令’,也不好意思不说他几句好话。这些人又不知道皇帝私下吃里扒外,和买活军合作,对宗亲藩王烧杀抢掠,榨干油水充实内库的事情,因此,皇帝的名声在民间是非常不错的,其实,卫妮儿私下觉得,就算百姓们知道了,那又如何呢?他们自己或许很重视宗族伦理,但在切切实实的好处面前,大多数人必然会对施恩者予以极大的宽容。

固然,过去十年内,京城中也多了一些建筑奇观,王公贵族的府邸中,新式小楼拔地而起,冷热水的龙头,抽水马桶,甚至是城外新建的海清河晏园,以及那些神奇的仙器:配的极清晰的玻璃眼镜、超市、奶茶、蛋糕、新式戏剧、话本乃至是新皮影戏‘幻灯片’……这些都在城中掀起了极大的热潮,可谓是煊赫一时,不过,在卫妮儿来看,对百姓影响最深的变化其实还是这三个进步,皇帝在民间的口碑,也几乎完全建筑于这三点上。对此,张九娘也很认可——她只是做派矜贵,但却并非真是‘何不食肉糜’的蠢材,反而很多时候越是这样和百姓隔开的人,见事还更准确些。

“若说百姓们埋怨陛下,那是没有的,都念着陛下的好。可这十几年来,人心却依旧是逐渐离散,便是因为虽然京城也在变好,可外来人带来的买地消息,却实在是太多了。本身京城的变化,就有许多是仰赖买活军,这种对买地的了解是拦都拦不住的——时至今日,《买活周报》在城里已经根本不算是禁报了,大家公然买卖阅读,还有搞报刊批发的,那些专做贩报的快船,对自己的买卖根本丝毫都不遮掩,一船报纸从天港进京之后,半日就全空了,现在每周往来买地和京城之间的报船都有三艘……”

她对这一点是知道得很仔细的,因为雄国公府就是这报船的后台之一,这些年来,他们若光靠着老铺、老田,哪里支应得起这样奢靡的生活,随着张九娘出仕特科,雄国公府得风气之先,也是捞足了好处——很多时候捞好处不意味着贪污受贿损公肥私,拥有雄厚的资本、稳固的地位之后,只要相应的见识能跟上,想不赚钱都难。张九娘以及诸多子孙入特科,无疑就是为雄国公府补上了最关键的‘见识’这一点。

“这消息一流通,买地的真实情况是掩藏不住的,就算是最顽固的老八板儿,也知道,买地云县,仙器遍地,钱淹脚目,于京城是不敢去想,只敢看看的水泥小楼,在南面,只要省得住钱,下得了苦力,那也不是不能买上一套安身……这些见识,事到如今已经无法否认了——又不是京畿五县八乡的村户农民,一辈子没出过城的,京城百姓见闻广博,不得不接受京城已非华夏第一城的事实。甚至……去年前年失了江南,就算两地的报纸极度淡化,在民间又哪能不掀起震动呢?”

这也是实话,半壁江山已失,在心理上对所有敏朝百姓都会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这和现实中对敏朝财政、朝政的影响是两回事。当然,你可以说,这些地方有许多都是收不了多少税的,而且损失的税银,买地会从海关银两中补一部分,所以财政的损失没那么大,而朝政上,江南人如果付得起买活钱,或者愿意悄无声息的从野路偷渡到敏朝的话,敏朝这里也可以考虑放弃对科举考生出身的调查,选择接纳他们赶考,这样在新官吏的来源上也没有受到极大的影响——

这些或许都是实话,但实话也遮掩不住更赤.裸的事实,那就是敏朝终究是失去了大江以南的膏腴之地,留给他们的江北大河地域,这些年来多灾多难,为苦痛笼罩,前景实在堪忧,为了维持日子的体面,也在主动向着买活军靠拢,承受着买活军的渗透——如今,谁还敢做‘买地自败’的美梦?眼看着买地越发蒸蒸日上,京城这里的百姓,心思怎能不活动?

前些年买地入川之后,消息传来,又有一批想投机的走了。当时张九娘和卫妮儿私下还分析:有魄力走的,当时都走了,留下来的大约也就不走了,毕竟,有雄心建功立业的还是少数,多数人,这日子能过便且过罢!他们对自己的能为心中有数,在京城普普通通,去买地难道还能做人上人么?这就和如今各大家的仆役多数都知道买地不许蓄奴,去了便可脱奴籍,可各人家里依旧是仆从如云,依旧有很多人宁可留在京城做大户的附庸,也不愿南下去买地闯荡。这其中有多少个人的考量和心思,一时是难以尽述的,但客观事实是,哪怕买地比京城强百倍,依旧有人——而且是为数不少的百姓,愿意留在京城生活,甚至打心眼里认为京城也不比买地差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