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7章 王世子的忧虑(第4/6页)
没有了继承人,庄园实际上就属于三不管地带了,高丽的府衙,控制力也不会比敏朝更强,没有了地主,他们也不可能深入到庄园内部,就这样,两汉道迅速形成了一股全新的‘西人’势力,这股势力以通晓汉话的本国百姓为主,没有一个两班贵族是他们的代表,而他们的诉求就只有一点,那就是跟从汉人的指点去种田,种出来的食物,分一下给汉人,其余的自己吃掉,换取物资,度过一个又一个严寒的冬天。
每逢乱世,越是简单的诉求,就越容易传播开,更何况高丽本就不大,不知不觉间,西人的主张,在民间已经是家喻户晓,而高丽君臣则心惊胆战地发现,即便严禁在州县传播,百姓们也会想方设法地在田间地头,把西人的主张互相分享,在越来越频繁的天灾之下,赞成西人说法的百姓越来越多。一直以来,通过士人和两班,维持国内稳定的做法,已经完全失效了,追根溯源,就是因为当时承认了两汉道,给买活军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
敏朝自顾不暇,没有能力施以援手,在当时的环境之下,选择似乎只有两个了:要么,王室覆灭,西人席卷全国,高丽成为买活军的行省,敏朝在辽东继续蒙受巨大损失;要么,王室向买活军祈求粮食种子,请买活军派来师傅,教导百姓耕种……
那也就意味着,高丽从敏朝的藩国,转为了买活军的藩国,固然还能再继续维持一段时间,但也意味着高丽背叛了敏朝——要知道,高丽和敏朝接壤,而且接壤处没有设防,被惹怒的敏军,收拾不了建贼,收拾不了买活军,难道还收拾不了你高丽么?!
怎么选,似乎都是一条绝路,这或许就是小国的悲哀,君臣相对,束手无策,只能掩面而泣。绝望成为了当时乐浪城的主流,甚至有许多大臣,打开私库,通宵达旦地作乐,买来两汉道的大米饭,泪流满面地大量食用,认为将珍贵的白米、精面,不限量地吃到撑死,是一种享福的死法。当时的画面,对王世子和凤林君来说,都是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而他们也清楚地知道,高丽的危机并没有彻底解除,只是得到了暂时性的延缓:
当时的危机,结束于买活军的示好,买活军愿意提供一部分粮食种子,分享给其余府道,但条件是耕种者必须学习汉语,如此,才能更好地利用种子,不在耕种时出现问题。随着种子被赠送过来的,还有牛痘疫苗等民生急需的珍物,当然,疫苗被权贵瓜分,但汉语却没有,种田必须要田师傅出面教导,田师傅是在田间教学的,因此,通晓汉语的也必须是经得住田师傅打量的老农,就这样,汉语第一次突破了权贵的垄断,下到了百姓农夫之间。
而高丽君臣很快发觉,固然,买活军提供的种子,产量非常高,有效地缓解了各地的民生(这些田地的收成买活军明确规定必须赈灾用),但是,种子是无法自留的,必须一再引种,才能保证产量,也就是说,农夫学汉语,不是一次性的事情,在可预见的将来数十年内,会一直持续下去……
如今,民间已经有一个村子一半以上的人都会说汉语的事情了,由于会说汉语才能被挑选去种高产田,收入也势必会因此提升,村民学习的热情,是两班大臣完全没有想到的,这股热潮似乎还在蔓延,而官府对此居然束手无策!
这样的趋势,继续发展下去的话……一百年、两百年之后,新生的高丽婴儿,还会再说本族的语言吗?要知道,本族的语言,本来就没有文字,所谓的谚文,不过是徒具其表,根本无人使用,在民间始终使用汉字作为记录语言,如果连仅存于口齿之间的本族语言,都不被新生儿学习的话,语言的消失或许会比所有人想得都要更快……
然而,这样的忧虑,现在也不是君臣所考虑的重点,将来的事情太遥远了,迫在眉睫的是更可怕的危机:如果一个国家的粮食生产,完全依靠另一个国家,那么,这个国家还有什么身为藩国的自尊呢?自称为藩国,也未免有些厚颜无耻了,这个国家等于已经完全成为了另一个国家的属地了!
但是,如果不扩大高产田的范围,在天灾之下,又该如何维持国内的稳定呢?这样的矛盾,撕扯着每个有识之士的心灵,让他们不得不泪流满面地做出完全违背本心的选择,犹如饮鸩止渴一般,不断地上报扩大高产种子的需求,以此来换得百姓们片刻的欢颜和称颂,但这仍然不是一切的终结,因为百姓们,往往是贪婪而无耻的,他们永不知道满足,好不容易扩大了高产种子,不至于饿死人了,他们就又很快开始抱怨高额的税负,抱怨着生活的贫瘠,让他们过冬的衣服也成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