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7章 祖天寿疯了!(第2/3页)
这里说的考核,倒暂且还没什么风声,是从孩子们那里听来的典故——买地在南边,是有这样制度的,在新进之地,很显然招收吏目的标准会相应放宽,很多本地人因为需要,经过简单的考试就能为买活军做事。这些人里,也有人历年累积了功勋,有晋升资格的,但文化水平有限,为了确保能胜任晋升、调职后的工作,还要通过一次考核。
这种考核,逐渐就悬为定例,对于所有不是经过公开规范的大范围招考,进来做事的吏目,除非一辈子在这个岗位上打转,要晋升都要去参加在职通考,连军队兵丁也不例外,这在职统考,就犹如拦路虎,也是拦住了好些辽军边将的子侄。因而他们便转而打起这个主意来。
或者是希望自己将来升职可以免考——“总不能这把年纪了,还去拾起书本来吧”!或者是希望借此机会,给家里后代求个前程的,至于自己的职位,反倒是不指望了,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意见已经不像是前几日那么统一了。
祖天寿此时,倒也已经不急了,更不会表露自己的意见,旁人都是啧啧称奇,道,“祖大人倒是多了几分深沉”!——也不乏有人私下来探问的,都是好奇吴素存到底给支了什么招。祖天寿依旧是一语不发,大家都以为吴素存是让他随大流,便也不再多问了,更不去和袁元素搭话,袁元素是文官出身,架子很大,在这群边将中,只有祖天寿和他交情最好,祖天寿不表态,他要自己拉帮结伙,难度是比较高的。
头几日,袁元素大概也想着按兵不动,到了此时,他也知道自己时机已失了——如祖天寿所说,他没有长成的亲儿子,派去南边的子侄,也没有什么前程似锦,可以寄托将来希望的。自然就更倾向于保留现有的局面,前几日大家齐心的时候,没有组成攻守同盟,现在各有各的心思,要再把同盟拉起来,就很难了。索性也就学着祖天寿一样,一言不发,静观其变,就等着谢六姐接见谈话,再定行止了。
却不料,想象中六姐亲见,携手相谈、礼贤下士、笼络人心的场景,迟迟没有上演,等来的是一轮又一轮的摸底会、谈心会,隐隐约约,会上吹的风声逐渐也清楚起来了:六姐没有见他们,倒不是拿捏,而是忙于和内阁、特科等大臣,共商禅让后的治理大政,辽东乃一地而已,还轮不上,大家先谈着,能接受就留下来,不能接受,想要回去的,随时可以走,买活军也不强留。
这暂定的辽东方略呢,主要这么两个基本思想:第一,军屯归公管理,将兵分离——买地的将军,是没有亲卫的,这个规矩不久后,也会贯彻到全国各地,连敏朝老地都是如此,将兵彻底分离,这也就意味着彻底剥夺这些将领的兵权了。
第二,如果愿意来做买活军的官,也不是不行,但有可能被异地任用,这是要接受的。至于说入职之后,再升迁需不需要通过统考,这个买活军的态度是比较含糊的,只说是还没定下,可以商量。
光是这两个条件,在边将中就掀起了轩然大波,军屯归公,这个是想得到的,但将兵分离,以及入仕异地任用这两点,就完全出乎大家的预料了。连亲卫也不许有,对于一个武将来说,就相当于在大雪天赤。身。裸。体地走在山林间,哪还有一点安全感?还有异地任用,’有可能被异地任用’,在这样的语境下,不就等于是’绝对会被异地任用’么?!
这和夺走一切,有什么区别?本来还算是辽东的小诸侯,谢六姐一念之间,自己倘若不愿舍下家业,去到什么荒山野岭,就只能在自己的庄子里,做个小地主,从操持着数千儿郎的生计,一下就沦落到只能围着那么几个山头,几个果园参园打转了?
岂有此理!都是为了抗击番族,守住辽东防线而流血流汗的,难道买活军就是这样对待功臣的?卸磨杀驴,过河拆桥到了这等地步?
刚一听说这话,立刻就有几个暴脾气炸刺拍桌子了,起身就叫着要回辽东去,祖天寿冷言看着,买活军的吏目,劝也还是劝的,没有就任他回去了——这就说明还是有诚意在谈,如果就这样激得这些人回去,在老家把他们收拾,那其实是早起杀机。眼下看来,还不至于此,还是在解释,“这异地任用,一直是我们买地的规矩,凡是本地的大族嫡系,都是不允许在当地做主官的,不过,委任职务时,也会考量到大家的背景,不会胡乱差遣,去那些风土人情上全然陌生的地方......都会尽量发挥诸位的长处......”
这是真要把大家往通古斯迁啊!
别人听着,还当是在画饼充饥呢,祖天寿听了这话,却是心惊肉跳,只觉得处处都和吴素存的分析对上了:考量大家背景,这不都是善于在寒冷气候中经营势力的一群人么,尽量发挥长处......除了军事上的长处,他们的长处,不就是有开辟屯田农庄的经验?通古斯又冷,又荒凉,还在内陆,怎么看都很符合’因材而用’的标准!这说话还真半点不假,全能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