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2章 糖分主宰世界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从来也没有吃过大米小麦, 他会把华夏人心中的主食,作为自己的常规食谱进行安排,视为自己的生活上的必需品吗?

“理解了这个问题, 你就理解了人类文明从游猎到游耕,再到定耕的转变和进步了。在自然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人类进入定耕阶段,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目前我们在全世界各地接触到的土著, 没有进入定耕阶段的, 几乎都是因为先天条件的限制——或者是自然环境太好了,或者就如同袋鼠地这里一样, 先天残缺, 没有一种可以筛选培育为主食的植物, 又孤悬海外, 无法和其余大陆交通, 也就注定孕育不了成体系的文明。

但即便如此, 只要给予一定的时间, 从科学上说,还是可以改变这些土著的食性, 而一旦他们的食性发生了变化, 你就会发现, 培养他们文明开化,乃至于融入我们华夏的文明,要简单得多了——这也是我个人的一个假设, 食物的构成, 也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 淀粉类的食物吃得越多, 人的性格就会越温顺,脑子也会更机灵。

其实,这个规律也不是我一个人臆想的,那些佛道僧姑,嘴里往往也能听到类似的论调,说是一个人吃素越多,性子就越善,吃肉越多,就越野蛮,尤其是那些喜欢吃生肉的人,茹毛饮血,性格上更是接近于野兽,被人认为是未开化的蛮夷。这你肯定是听说过的。”

的确,庄长寿也算是横跨了新式和旧式文化的一代了,小时候没少听母亲和街坊闲谈些经文故事。在经文中,对于这种食性带来的性格改变,主要还是以功德、罪孽、慧根等比较玄幻的理由来解释。

崇虞山的结论虽然和他们是差不多的,但理由则迥然有异,他认为淀粉类的主食,本身就能提供血液中的糖分来源,而糖分则是稳定情绪的一大法宝,吃多了心情会特别愉悦不说,平时每顿食用,保持血液中糖分恰当的浓度,也会让人情绪平稳、脑子灵光甚至善于思考。表现在外的话,也就是较为文雅温顺,也比较机灵了。

“那些茹素的人,吃蔬菜肯定是获取不了什么能量的,只能大量吃些主食,这样食物中的糖分就很充足了,相比同等经济条件的人,性格会更加温顺满足,这也是有道理的。爱吃荤的人,如果肚子有限,主食吃得少了,性格比较不稳定,也在情理之中。”

至于那些生活在化外荒芜之地,无法耕种,只能靠放牧为生的人群,性情简单激烈,大喜大悲,比汉人要更极端,多少也是因为糖分摄入严重不足的缘故。崇虞山认为,这些游牧种族,在和买地开展贸易之后,性格不约而同都会温顺许多,这里固然有买地军威震慑的关系,但也有很大的可能,和买地提供的充足主食有关。

得了好处翻脸不认人的事情,虽然不智,但自古以来,损人不利己的人到处都有,而买地到目前为止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好心总有好报,可能也和主食带来的充足糖分有很强的关联性。

如果这么说的话,那么,买活军的崛起,简直可以说是粮食的胜利,或者说是糖分的扩张和胜利了。作为食物的来源,糖的呈现的确是非常多样的,除了纯粹的白糖、红糖乃至甜味的果实之外,大米、小麦、玉米红薯等等一切,提供的其实都是糖分的另一种形式。

而这些东西对袋鼠地的土著来说,也的确是相当宝贵的,因为条件的限制,他们先天就无法获取足够的糖分,崇虞山在危险峡遇到那些敢于上来和大木号叫板的土著时,就产生这种怀疑了,“用族群天性来解释,我认为不是很通顺,毕竟这些土著,从外表观察来看,和南洋也时常见到的矮黑人种,还是很相似的,但南洋土著的性格就相对很温顺。”

相反,从糖分的摄入来解释的话,就什么都能对得上了——矮黑人种的长相,是遍布于整个南洋乃至于东瀛南面岛群的,而且部落开化程度也都不是很高,可就只有生活在危险峡两岸,乃至于东岛的土著,性格特别凶猛暴躁,不讲理起来甚至连明显强于自己的敌人都敢攻击。在基因源头差异不大的情况下,那就可能是后天饮食习惯带来的影响。崇虞山说,“让他们多吃点碳水,再观察观察,看看性格有没有改变,就知道这个办法是否管用了。”

与生俱来,传承了多少代的血性什么的,难道说穿了居然是因为饮食习惯的影响吗?听着多少有点儿戏了,庄长寿听得一愣一愣的,从此对于那个无名俘虏,倒也更多了几分兴趣,没事就过去观察一二,就想看着他能把自己的凶性给保留多久。

还真别说,这饼子给管饱了几顿,人的变化就显现出来了——刚上船的时候,看得出来他是相当紧张的,哪怕是垂头休息,也还有一根弦是绷紧了的,好像稍微一点风吹草动,都能立刻惊跳起来一样。但一个饼子下肚后,他很显然地就有点儿晕饭了,和饮醉了酒一样,晕晕乎乎的,头直往下点,哪怕是被绑缚着,也还是情不自禁地打着鼾,好像是熟睡了一会儿,这才突然在一个点头后惊醒了,左右望着,呈现出了惊讶的模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