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5章 衣食住行编辑部(第2/3页)
“啊,卢女士。”
赵康赶紧站起来,好奇地打量了卢马姬几眼:这是个长相很平凡的年轻女子,眉宇细窄,面有雀斑,瞧着很内敛,穿着也很朴素。从外表来看,很难想象她已经在港区洋番,乃至在华洋番中,靠着自己通透冷静的文笔,和别出心裁的思考与观点,颇有了一些名气。
至少,赵康的港区邻居,是很喜欢议论她的文章的,而赵康也翻阅过《万国报纸》,对卢马姬的一些文章他也留下了印象。“你好你好,我是赵康,主编刚和我提到你呢,我带你去办公室?——顺便说,你写的,关于知识教和道统、移鼠教的那一系列文章,我都有看,你的观点很新颖,也很有洞察力,文章写得很好!”
卢马姬对他扯了一下嘴唇,算是接受了他的好意,大概是来到陌生的地方,她有点紧张,因此特别寡言,赵康把她带到办公室之后,一边去井里取凉茶,一边也很好奇:很多文人,观点的犀利和本人的内向,形成很鲜明的对比。在卢马姬身上这点尤甚,也不知道她在熟人面前是个什么样子,她平时从事什么工作,如此内向,怎么和同事交往。
要说能靠发表文章来养活自己,这也不是没有,但发表平台肯定是《买活周报》这样的大报纸了,《万国报纸》的影响力虽然大,但发行份数不多,而且,据赵康所知道的,报纸稿酬特别低,还不如《衣食住行》呢,而且哪怕就是周报,也没有多少供稿者是全职做这个的。
有些意见领袖,如法学专家张天如,虽然是在周报成名,但其实一直是靠经营补习班来养活自己,就算如今身份已经很显赫了,补习班也还没停,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带来的是名声,以及其他一些无形的好处,要说钱财还真没多少。除非是发表话本故事,集结出版,那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教师……大学……哲学系……”
端茶入屋时,他听到了只言片语,卢马姬在办公桌对面直挺挺地坐着,从仪态来看,这肯定是洋番中的贵族出身——也能理解,她来买地的时间好像不算太长,但汉语就说得很好了,还能发表文章,学习能力这么强,就说明她从小有学习的习惯,而能从小接受教育的的洋番,家境绝对差不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吧,也不知道她和《衣食住行》的关系是什么,他们这个副刊,顾名思义,刊登的就是广府道(主要是羊城港)的衣食住行消息,市面上的布料价钱浮动,租房买房的行情价、地段特点,菜价、食铺的开张关张,时令养生消息的介绍,以及城内马车、自行车的购买、租赁和使用价格,去往周围地区的船票、车票供应、价格,还有最新开发出的广府道旅游路线等等。
这些具体琐碎的民生消息,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出起稿子来是很轻松的。采编的难度当然要比影响力极大的主刊《买活周报》要低多了,待遇当然也有差别,除了主编张利青是从本部调出来的之外,别的岗位,找的主要都是一些性格活泼的年轻人,倒不拘泥于学历和文采。
这也是编辑部氛围轻松的原因,同样的,报纸的风格也很活泼,再加上也会刊登笑话、话本什么的,在羊城港的知名度并不低,甚至在很多广府道之外的地方,这本刊物也被视为是羊城港生活的一个缩影,受到了追捧首都风尚的年轻人喜爱。
别看赵康咋咋呼呼的,一副吃光花光的无赖模样,其实他的影响力也很大,他写什么食谱,食材就跟着走俏,去过什么食肆,推许的点心,也很快就会迎来一波人潮。
对他来说,这份工作是非常适合的,哪怕是前些年菜价高涨的时期,也不愁没有文章可写——物资紧缺,就写一些好生利用食材的文章,写一写怎么用最少的钱获得最多样的营养……他做这份工是得心应手,真恨不得一辈子在编辑部干下去,哪怕工资不涨也是甘之如饴。
也是因为对报刊的定位特别满意,赵康在这件事上也很敏感,不但竖起耳朵,不错过一句对话,而且一出门,就跑到编辑部公认的智多星小吴那里,像她低声报信,
“刚主编在问卢马姬的工作——原来卢马姬是在港区学校教英吉利语的,正准备考大学哲学系,就是准备走特招,所以没有生活津贴,所以还在寻找奖学金……你说,主编这是什么意思?
这是从哪里知道了卢马姬需要奖学金的事,突然大发善心,准备让她到我们这里来供稿?多一份进项?她总不可能是要把卢马姬招进来做编辑吧,这是风马牛不相及——太不搭噶了!”
见小吴先是微微一惊,随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他按捺不住了,有些威胁地低声道,“想到啥了,说呀——不然以后我可什么都不告诉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