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第2/5页)
李昕微微一笑,他记性极好,至今仍记得天幕初开那日,出现在天幕中的薛皎,病体支离,苍白破碎。
不过年余时光,这个来自异界的女孩,在家乡、在亲友身旁,得到治愈,而他们大丰,也因为这场天赐的机遇,迎来了新生。
“光启!”张泰清匆匆赶来,两人相处日久,志同道合愈发亲近,彼此之间的称呼也变成了字。
李昕拱手:“宴和,莫急。”
张泰清擦了把额头的汗,岭南湿热,这都入秋了,白日温度已经很高,若是在北方,此时已经得穿上夹袄才能保暖。
他最近在忙城中贫民区房屋重建的工作,头昏脑胀,人都要忙傻了。
“是要收红薯了吗?”张泰清心急,一句寒暄的话都没说,张口开门见山。
“正是。”李昕道:“十日前已挖过一窝,养伺此地的老农人看过,说还能再养养,又等到今日。”
“产量如何?”张泰清迫不及待地问。
李昕回:“只起了一窝,有四个红薯,最小的二两多重,最大的那个足足有八两,比我拳头还大。”
张泰清下意识看了眼李昕的手,李昕是彻彻底底的文人,但怎么说也是个男人,手算不得太大,也不小,张泰清心里比较了一下,脸上已经露出笑意。
真不小!
李昕继续道:“那一窝红薯,总重一斤一两有余。”
“咱们丰朝的斤两?”张泰清追问。
虽然已经知道两个红薯加起来超过了十两,怎么也不可能是天人的计量标准,他还是确认了一下。
李昕点头,张泰清面上的喜色愈重,以拳击掌,“好,太好了。”
他们一斤是十六两,一斤一两有余,也就是十七两多,这才是一窝红薯的产量。
张泰清也是看过农书的,知道了红薯的存在后,更是专门跟培植红薯的农人请教过。
这红薯,按照他们丰朝的计算方式,一亩地最起码能种两千株以上,也就是两千窝的红薯。
他跟群友们讨论过,天幕上也有一些人,将天人国家和丰朝不同的计量标准、银钱对比、物价粮价等都做了比较。
丰朝的标准田亩,比天人国家的要少一点,但少得不太多。
总而言之,如果按照十日之前起出来的那一窝红薯产量计算,他们一亩地的红薯,产量在两千斤以上。
按照天人的计算方法,一斤十两,产量更是能达到三千斤以上!
虽然天女娘娘说过,她们国家红薯产量更高,那种图好吃的“低产”红薯,产量才三千多斤,高产红薯产量翻倍还多。
他们现在的红薯跟天人没法比,但张泰清已经很满足了。
三千斤啊,农人种粮食,豪门大户的肥田静精耕细作,也不过亩产三四百斤。
红薯的产量一下子翻了十倍,简单的换算一下,也就是多了九倍的粮食,这能养活多少百姓啊!
更重要的是,天女娘娘说了,红薯不挑地,对土地要求低,还耐旱,多好的粮食啊!
至于天女娘娘说的,最早的初代红薯不好吃,以及红薯吃多了烧心等等问题,在张泰清看来,根本不是事。
尤其是不好吃,贫苦的百姓有一口吃的就够了,谁还会在乎味道口感呢。
甚至于,薛皎说的红薯的缺点,很多在张泰清看来,都是优点。
味道不够好,才轮得到普通百姓来吃。
难以长久保存,就不会有人将红薯囤积起来高价出售。
好,真好啊,红薯真乃神粮!
李昕看张泰清眼圈都红了,知道他在想什么,心下感慨。
以前他对张泰清,也不过是只闻其名,未见其人,如今真切相处,才了解到,这位新相识的友人,是真的忧国忧民忧天下,明明见多了世事丑恶,依旧保持了一颗难得的赤子之心。
待张泰清情绪稍稍缓和,两人以及带来的亲信、伺候这片田地的老农,一起开始挖红薯。
担心伤了地下的红薯,甚至不惜用手刨,小心翼翼挖出一窝又一窝的红薯,如同挖什么稀世珍宝一般,惊喜连连。
“我这窝有六个红薯!”
“看,我挖到一个特别大的红薯,这么大!”
“这窝长得不行,才三个,怎么回事,土有问题吗?”
“这窝长得好均匀,个个都差不多大小。”
……
从海外带回来的红薯藤不多,种下的这片红薯也不多,几人一起动手,很快把所有红薯都挖了出来。
一共才不到两分地的红薯地,这还是因为种得稀稀拉拉,一点儿都不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