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二章 番外第一章 《司马光遇害事件》(第3/4页)

事实上,张宗顺今年尚且未过四十,在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科举风潮里,其实并不算年纪很大。

只不过由于当年张耆身居枢密使,这位嫡孙早早就入了国子监,结果现在还赖着不走,就实在过分了。

但他真要走了,大伙儿又感怀起来,还有的泪洒当场。

不舍的不是张宗顺,而是自己逝去的青春。

“唉!”

“此后走走留留,国子监总计也在两百人上下徘徊,直到范公改制,太学成立,同窗才越来越少,令人扼腕!”

“然我今日结业,并非因国子监生源不济,而是诸位既称我为先生,此行愿为先生,往州县劝学育才,共兴国朝!”

听到这里,就有人问了起来:“先生欲往哪家书院?”

张宗顺毫不迟疑地回答:“河西府学!”

众人顿时动容。

河西府学,本是天圣二年状元郎宋庠,在田州任知州时所创办,为的是教化番民。

在初创时,十分简陋,教学人员也只有宋庠等寥寥数人可看重用,所幸应付番人还是足够了。

如今河西收服,也有十八年了,经过历任知州的扩建,河西府学的规模日渐庞大,终于有了“西北学宫之首”的赞誉。

但听着固然好,北方的文教却是整体落后于南方的,西北更甚。

再加上随着国朝越来越强盛,河西的条件比以前好了,但其他地区的条件也比以前更好了。

所以至今河西府学的学正、学录、监院等职务,都还只能在当地招募,外路人很少愿意去。

张宗顺居然愿意去那里任职,顿时令不少人肃然起敬,其中就包括三小只:“张先生大义!”

也令有些人嗤之以鼻,觉得这位曾经的枢密使嫡孙,真是越活越回去了,还不如死皮赖脸地留在国子监呢!

“诸位,望来日再相会!”

张宗顺却不再顾及这些,声音愈发清晰,语气更是带着一股平静与自信,再度作揖,转身离去。

“我要去送行!”

目送着这位潇洒的背影,公孙彬握了握拳头,慷慨激昂。

狄知远观察着司马光那边的动向,随口道:“送行壮志,亦当畅饮美酒……”

公孙彬眼睛顿时一亮,然后又斜了一眼包默成:“小黑子,你来么?”

包默成摇了摇头:“我要去书肆。”

公孙彬恍然:“今日最新一期的《汉朝诡事录》出了,你每次记得比我们都准!”

起初因为苏无名这个人物,与前朝名相狄仁杰强关联,又是那位公开所著的传奇话本,哪怕是喜欢在文人笔记里面阴阳怪气的反对者们,也不敢随意炮制苏无名的故事。

但很快,一位科举落榜的贫寒士子,带着自己创作的话本,来到狄府拜访,结果得到了那位相公的认可,称赞其中对于《洗冤集录》和《宋明道详定判例》的正确运用,加以举荐。

士子的《苏无名传奇》大卖,自己也考上了明法科,得了官身,如今已是一州的司理参军。

如此励志的故事,令大量的传奇话本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起初是清一色的以苏无名为主角,后来也渐渐出现了其他朝代的神探,其中不乏有一些比较精彩的案子。

包默成如今追的《汉朝诡事录》,就是讲汉朝神探赵广汉的。

“给我也带一份,这位著作者对于汉制十分了解,看的可不是案子,还有大汉的人文呐!”

狄知远看着司马光在簇拥下离去,这才收回目光,取出腰间钱囊,数清楚了,递了过去。

公孙彬同样摸了摸腰间,有些尴尬:“你们先借我看看,下个月补上!”

“去吧去吧!”

包默成在两人的欢送下,一路来到书肆,在一众同样聚集的书友热切的探讨声中,买了两册带着油墨香味的《汉朝诡事录》,迫不及待地拿起自己的那本,在书肆旁边的小桌前,翻看了起来。

沉浸在书中的时光总是飞快,喧闹的人流来来往往,包默成却丝毫不受影响。

但等到他看到末尾,眉头却微微皱起,口中更是喃喃低语:“凶手安排得有些奇怪,如果后续没有补充,这个案子相较之前,实在有失水准啊!”

他的评价从来都是不留情面,也觉得不需要留情面,正如那些是是非非,对的永远是对的,错的永远是错的,不能有意模糊。

可现在这最新卷的《汉朝诡事录》,真的令包默成有些失望。

怎么那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著作者,会写出这么差的新篇章呢?

“这次知远恐怕也要笑不出来了,他也很喜欢赵广汉的传奇事迹啊!”

再度琢磨了一下新的剧情发展,包默成摇了摇头,起身走出书肆,正抬头观察太阳,以便确定时辰,就听熟悉的马蹄声飞速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