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一章 番外第十章 头号嫌疑人(第2/3页)
足足问了小半个时辰,狄知远挥了挥手,口干舌燥的掌柜这才如蒙大赦地退了出去。
待得后堂只有两人,狄知远品了口茶水,润了润喉咙道:“张先生以为,这位陈掌柜可有隐瞒?”
张茂则心平气和地道:“他在回答小郎问题时,注意力却一直放在我的身上,尤其是提到一件事时,最为紧张。”
狄知远立刻道:“陈掌柜否认以任何方式调查过著作者的身份时,下意识地瞟了张先生一眼!”
张茂则表情无喜无悲:“是啊……”
狄知远见状坐近了些,压低声音道:“先生,我有一事请教,这文锦居的钱财利润,是由宫中监管么?”
这个话当官的不会问出来,问了张茂则也不会回答,但面对一位十岁不到的少郎,尤其是感受到对方那颗纯粹的查案之心,张茂则没有迟疑,缓缓地道:“文锦居属皇家产业,官家已然下诏,由内藏库管理,帐籍定数,皆有参验!”
宋朝天子有专门的小金库,名内库,而内库的管理又分为奉哀库、内杂库和内藏库。
其中奉哀、内杂两库,继承了历代内府组织的传统职责,即供给宫廷消费,是为标准的“天子私藏”,内藏库则复杂许多。
起初是太祖出征时期,将灭亡的敌国国库财赋收缴,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后来又将中央计司历年财政结余纳入,作为国家储备的财源。
在外朝入不敷出,或者天灾人祸降临的时候,皇帝就会取出内藏库的钱,用来赈灾安民,历史上的仁宗就多次从内库里面取钱救济,补贴前朝所用。
说实话,宋朝的商品经济远非前面几个朝代可比,甚至后世的明清,由于管制体系的兴起,使市场严重受挫,都没有这个巅峰期发达。
历史上北宋的内库财富,就多到远超想象,不会出现舔着脸跟臣子要钱,没拿到足够的数目又气急败坏地囔囔“朕的钱”的场面。
所以后来随着史料的逐渐完善,史学界也推翻了不少民国时期的旧有观念,比如王安石变法是因为国家到了不得不变的地步,更正为那时的宋朝依旧有雄厚的钱财和国力,但由于英宗神宗父子迫切收回真宗仁宗两朝让渡出去的皇权,才会支持王安石推行变法。
这也是王安石变法后,国库瞬间充盈起来的原因。
变法并没有直接变出钱来,而是把原本地方上的财政收归中枢统一调配,改变了蛋糕分配的方式,国家立刻有了充足的钱财,用于发动对外战争。
如今三冗问题扼杀于萌芽之中,国富民强,虽说依旧有种种弊端存在,却是不需要那样大动干戈的变法。
连范仲淹都没有实施庆历新政的想法,却依旧着眼于不少制度的完善。
内藏库便是其一,这个机构可让皇家产业规范化,一来不与民争利,二者也把其中的糊涂账算一算。
比如樊楼,也是皇家的产业,但同样有许多商贾在里面捞钱,财富的分配已经颇似后世的股份制度,背后又有各种权贵支持,以致于这个京师最热闹的正店,每每结算经营,都收不到多少银子,显然就是被上下其手,贪墨了去。
一家如此,家家如此。
贪欲无止境。
张茂则此次出宫,不仅仅是因为官家追更追得大为失望,也有为内藏库监察而来。
他性情简朴,穿着色泽暗旧的衣服,不是故作清廉,恰恰是不喜亮色,一贯如此,深得信任,委以重任。
所以冷眼旁观之下,这位陈掌柜已经是重点怀疑对象。
毕竟除了权贵商贾伸手外,皇家产业的内部人员也会监守自盗。
如果真是如此,那著作者的身份,书肆肯定会尽量调查,以争取利益最大化,毕竟书肆的收入与他们自己的收入息息相关,不完全是为了办差。
然而面对张茂则,这位掌柜和书肆内知情的伙计,肯定是不会轻易承认的,担心拔起萝卜带出泥。
“带他们到机宜司审一审?似乎有些小题大做……”
狄知远正在琢磨,张茂则早有了决断:“交给皇城司吧。”
狄知远奇道:“皇城司?”
张茂则淡然一笑:“那是内廷的机构,你没听过也很正常,文锦居终究是皇家的产业,不好交予外人的。”
皇城司曾经被打落尘埃,但后来重组,反倒变得低调而高效,悄无声息地渗透到国朝各个领域,比起以前那个只知道鱼肉百姓,在底层官吏面前作威作福的机构,要可怕多了。
张茂则能坐稳大内总管的位置,可不仅仅是靠着淡泊朴素的性子,需要冷静处置的时候,从不心慈手软。
狄知远隐隐感受到这份威慑,倒也不怕,起身抱了抱拳:“那就劳烦张先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