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阿玛(第3/3页)
“还有,她说熙京的初恋精通三种语言,”千岱兰吸吸鼻子,“好像是什么英法意还是什么来着,我也会三种语言,我会说普通话、铁岭话和日语,我骄傲了吗?我炫耀了吗?我到处乱说了吗?那是因为我谦虚。”
“是啊,”麦姐深深谴责,“不如咱们家千千一半稳重,咱千千还会说广东话呢。”
“是喔,”千岱兰说,“低调低调,咱小点声。”
“不得劲了就赶紧回来,什么玩意,”麦姐说,“姐等会儿下了班就看看车票,帮你订个回来的,咱赶紧回家,不在那受这几把的窝囊气。”
“嗯……”千岱兰握着手机,她小声说,“但我还有点舍不得。”
“舍不得什么?”麦姐说,“哪里舍不得?”
“熙京长得好看,”千岱兰苦恼极了,“还很有钱。”
麦姐说:“那倒也是。”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千岱兰说:“熙京的那个朋友还说,他将来要接他爸的班,我还是社会主义接班人呢;我要接社会主义这么大一班呢,这么大的重任,我都没说什么,他嚣张什么。”
麦姐陪着她叹气,叹完后,叮嘱,需要订票,给她打电话。
千岱兰讲完后,情绪好多了,才离开卫生间。
一出门,冷不丁,又撞到黑衬衫的叶洗砚。
他衣袖彻底放下了,极深的墨黑色衬得那双手修长又好看,一道清楚干净的青筋顺着手背蜿蜒到中指,像大蓝闪蝶翅膀的脉络。
千岱兰鞠躬:“哥哥好。”
“怎么总是鞠躬?”叶洗砚微笑,“哪里学的?”
千岱兰没精打采地又吐出一个谎:“我日语老师的。”
叶洗砚看起来很感兴趣:“你还会日语?”
“嗯,”千岱兰说,“略懂。”
“略懂是多懂?”
“比如说,”千岱兰破罐子破摔了,“八嘎。”
“日语不错,你不仅谦虚,还很幽默,”叶洗砚笑着夸奖,温和地说,“岱兰,熙京年纪小,他本性并不坏,只是生活太顺,有时说话没有轻重,还麻烦你多担待。”
千岱兰呆呆看他:“你不应该问我需要多少钱、才能离开熙京吗?”
叶洗砚忍俊不禁,眼睛满是笑意:“这也是日语老师教的?”
“不是,”千岱兰如实回答,“我从韩剧里看到的。”
“我不会拆开你们,”叶洗砚摇头,微笑,“熙京的确喜欢你,不然也不会费尽心机地搞这么一出。我是他哥哥,不是棒打鸳鸯散的家伙。”
他示意千岱兰跟他走,这边离卫生间很近,不适合聊天。
叶洗砚个子高,步伐大,千岱兰需要快步走,才能勉强跟上。
千岱兰脚下大步走,嘴上微迟疑:“但老爷子那边……”
叶洗砚驻足,回头看她,讶然:“什么老爷子?”
“嗯,就是叶叔叔——叶熙京、呃,也就是你的爸爸,”千岱兰解释,“你们北京人,不都是管爸爸叫’老爷子’吗?”
“不完全是,”叶洗砚幽默地说,“有时候也叫阿玛。”
作者有话说:
Ps:关于深圳电子厂工资和工作时间那部分,参考译文纪实《打工女孩:从乡村到城市的变动中国》(「美」张彤禾著;张坤、吴怡瑶译)。
书中说到的03年电子厂流水线女工基础工资四百,加班分八百,考虑到文中时间显示08年,所以工资略有一点点增加。
PPs:关于档口小妹,我实在没找到08年档口小妹的工资QWQ只找到了现在档口小妹的工资比例和提成,对比着现在的工厂工资来换算了一下。
历史上的广州十三行,建立于1682年,因“十三行”街内设有十三座夷馆而得名,是当时中国中西贸易的中心,还是明清时中西文化交流的中转站。
现在文中提到的十三行,一般指十三行路上的新中国大厦,1996年建成,1998年开始营业,是服装批发的源头(也就是’一批市场’),我观察了很长时间,发现目前大部分商业街的私人小店or服装城,从这里拿货的很多。
一些商场的小品牌,也会从这里拿货,好一点的会出钱买断这些款,不太好的就是直接拿货贴自己的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