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上阳春 “皇帝的病情怎么样了?”……
刚过五更的时候,天还没亮,细雨沾湿了窗纱,珠帘也被风吹动。潮气凝结在暗影里,平添几分寒意,惊扰了太后的梦境。
太后梦见了自己的女儿。
太后的女儿,名为“嘉元”,出生于昌武四年的春天。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好日子,庭院里的碧桃树都开花了。
彼时的太后还不是太后,她只是先帝的“贤嫔”。
贤嫔十八岁入宫,十九岁晋升嫔位,二十岁诞下嘉元。她这一路走来,看似顺风顺水,实则危机重重。
先帝是薄情寡义之人。他的恩宠,恰如露水,过不了多久便会消散。他从未真正地疼惜过任何一位妃嫔。“疼惜”二字并不适用于帝王。
他身居大位,手握大权,公卿王侯都要迎合他,天下人都是他的奴仆。
帝王是尊贵的,奴仆是卑贱的,“贵”与“贱”相去甚远。赏罚黜陟、生杀予夺,哪一项不是出自帝王的授意?那些授意,或明或暗,或深或浅,引得前朝后宫的奴仆日夜揣摩。
贤嫔把先帝的心思揣摩了无数遍。
某个深夜,先帝玩笑般地开口道:“嘉元是你的女儿,她的性格却不像你。你温柔似水,体贴入微,嘉元这孩子只会闹人。朕从你宫门前路过,都能听见嘉元的哭闹声。朕想躲个清净,你把嘉元送给德妃抚养,如何?”
贤嫔的双眼泛起泪光。她无声无息地啜泣。先帝没再说话。但她并未作罢。
嘉元的根骨薄弱,不是习武的好苗子,不会得到朝臣的拥戴,更不会得到先帝的器重。
难怪先帝要把嘉元扔给德妃。
德妃伺候先帝多年,始终未能有孕。德妃做梦都想要个孩子,想得几乎魔怔了。
德妃的娘家在朝堂上颇有威望,德妃的兄长还是镇守沧州的名将。德妃的心愿是不
会落空的。贤嫔可以满足她。
短短一个月之后,贤嫔攀附上了德妃。
送走嘉元的那一天早晨,贤嫔亲手为嘉元换了一套新衣裳。
嘉元才刚满一岁。她还不会讲话,嘴里咿咿呀呀的,像是含着一块糖,谁也听不清她在说什么。
贤嫔弯下腰,想把嘉元抱起来。嘉元含糊地喊了她一声“娘亲”,这两个字一出,泪水顺着她的面颊滚落。
她喃喃地说:“嘉元,好女儿,乖女儿,总有一天,娘会把你接回家……”
她食言了。
没过多久,她又有了一个儿子。
她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终于在后宫找到立足之地。她的双手沾满了鲜血,先帝驾崩也是她全力促成。
她做尽了世间一切恶事,才把自己的儿子扶上帝位。
她是当今太后,也是天底下最有名望的女人。
太后从睡梦中醒来。她感到困乏,却没再入睡。或许是因为她的年岁渐长,她比以往醒得更早些。
太后撩起青罗帐,打开一盏纱罩灯。灯火落在金砖上,映出星辉般朦胧的微光。
值夜的侍女跪地行礼:“恭请太后娘娘圣安。”
太后微微颔首。她倚靠着一只浅霞色的素缎软枕,黑绸般的长发垂落在身侧。她的鬓边已有了银丝,仍然不显老态,独有一种久居上位的雍容。
仁寿宫的大红纱灯都被点亮了。这座宫殿以琉璃为窗,以金石为砖,以珍珠为帘,以玉璧为屏,灿烂的灯光照耀之下,处处都是金碧辉煌的景象。
今日当值的二十名侍女都跪在寝殿之前,恭敬地向太后请安,为首的那位侍女名叫纪长蘅。近两年来,太后对她十分倚重。
纪长蘅原本是尚服局的“司衣”,负责记录后宫嫔妃衣裳首饰的收存情况。她做人很本分,做事很认真,各宫各殿的奴婢都尊称她一声“纪姑姑”。
四年前,太后把纪长蘅从尚服局调到了仁寿宫。从那之后,纪长蘅就成了太后身边的女官,勤勤恳恳地伺候太后的起居。
今日正是纪长蘅当值。她服侍太后洗漱完毕,又为太后端来一碗银耳羹。那银耳也是御用的珍品,产自容州的深山,状若白玉一般莹润剔透。
太后并未进膳,只问了一句:“皇帝的病情怎么样了?”
纪长蘅的心弦一霎绷紧。她如实回禀道:“内廷还没有新消息传过来,倒是外朝发生了一件蹊跷事。侍卫来报,今日寅时,还没到上朝的时辰,文渊阁的门前就聚集了两百多个文臣,他们哭着喊着,闹作一团,惊动了徐阁老。后来徐阁老出面,安抚了群臣,事态就没那么紧急了。那会儿寝殿的灯还没亮,奴婢不敢打扰您。”
太后轻叹一口气,纪长蘅退到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