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第2/5页)
这样的生活从政策转好开始,到申泰平病逝前,他离家次数愈发频繁。
申江希望他能顾及自己的身体,可申泰平大约是上了年纪,愈发固执。
申江和他争吵过很多次,申泰平总是沉默地坐在窗前,他顶着花白的头发,窗外落叶纷飞,他的生命也快要走到尽头。
申泰平临终前,郑重的把申江叫到病床前。
申江带着老婆孩子一起过去,孩子痛哭流涕,老婆眼中亦充满泪光,申江强忍着才没有跟孩子一起哭出来。
回想申泰平的一生,除了他“不负责任”的态度外,他的一切都是值得尊敬的。
申泰平交给申江一封信。
申江以为是遗言,仔细看后却发现信封虽然是夹在书中保存的,但仍然抵不过时光的摧残,格外老旧。
申泰平让申江去找一个人。
这个人是他曾经同事的女儿,同事死在岗位,骨灰留在单位,被他带回家。同事的家人至今不知道他的去向,他希望申江能帮他继续找人。
这一刻申江才知道申泰平每个月离开的那几天都是做什么。
申泰平还交给申江一个笔记本,里面记录了同事的信息。
邹取义,北方方言,省份不明,不在西北方向。
家有一女,妻子是知识分子,纺织厂工人,父母皆是教授。
个头有一米八,身材健壮,短发,戴眼镜,喜欢笑。
女儿叫小文,妻子姓名不详,以“老婆”代称。
笔记后面详细记录了申泰平这些年去过的地方,以及他对邹取义家乡的猜测。
申泰平走过北方许多城市,还差一个省没去。
申江觉得好笑。
一个不太熟悉的同事而已,虽然客死异乡是很惨,但至于找这么多年吗?出去找几次,已经是尽心尽力,称得上道德高尚了。
父亲病重,申江没有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满口答应。
一个月后父亲去世,申江忙着操持父亲的后世,然后又投入到自己的研究中。
老房子一直放着,有亲戚惦记想要过去住,申江想念父亲母亲,硬扛着没给。
他偶尔会带妻子一起回家,好像父母仍然没离开。
五年后,老房子占用新规划的公路路线,要拆迁了。
拆迁户的概念还没那么严重,大家更多的是对“家”的不舍。
申江自认为是有奉献意识的人,国家要发展,城市要发展,他虽然不舍得,但第一个签字同意,做了表率。
签过字后,申江和妻子一起回老家收拾屋子。
他要把父母的东西都收拾出来,带到新家,他不舍得扔。
妻子在父母卧室的床下找到两个涂红漆的木箱,上面还贴有喜字,是他们结婚时置办的。
箱子上有锁,但多年过去,木头已经腐坏,不用多大力气就能打开。
妻子打开木箱,惊呼。
申江赶过来,看到木箱中塞满书籍和笔记。
书籍的内容,竟然都是物理学相关。
申江印象中的申泰平不善言辞,是个没什么学问的小老头,起码他没给申江辅导过功课。
申江同样吃惊。
因为是物理学类的书籍,申江不由自主地拿出几本。这些书都有些年代,是新华社出版的,里面密密麻麻写满笔记,但看得出主人很爱护它,还包了书皮。
很多书是申江曾经读过的,更多的是他见都没见过的。
箱子最底部,甚至还有几本前苏联的书。
申江懵了,他发现笔记上的部分内容,他都看不懂。
多年来,申江一直自诩成功的知识分子,他有文凭有良心,还有上进心,在任何人面前,他都能挺胸抬头,唯独没考虑过,家里的老父亲是做什么工作的。
申江沉寂了很多天。
某日下午,他看到电视在播放感怀六十年代的栏目。
炮火迫使华夏大地敞开大门,先辈以血肉浇筑国家根基,然而数百年的封闭和落后让曾经盘旋在东亚大陆的巨龙只能选择蛰伏。
数十年的经验告诉国人,落后就要挨打,研究核武器势在必行。
“五十年代末期至六十年代初,数百名科研工作者隐姓埋名来到基地,他们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他们默默奉献、舍己为公……”
申江看着电视中的黑白画面,意识到申泰平曾做过什么。
申江放下工作,不顾一切地查父亲失踪那几年发生的事。
该工作是最高机密,连家人都不能知晓。
研究结束后,有的人继续参与科研工作。
也有的人回到家乡,度过平反的后半生,对此事只字未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