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第3/4页)

桂春生刚刚送走两个来汇报工作,找他签字的下属,洗洗手,门口就响起了凌一韦的敲门声。

“你的事情办得怎么样了?”桂春生让人进来,也不和他寒暄,直接拿出一个陶瓷杯,洗干净,给凌一韦倒茶喝。

凌一韦接过来,笑:“今天还算有进展,正在进入下一关了,办事员跟我讲,等和我的单位核查完这几年的工作情况后,就能到拿长期探亲护照的那一步。估计还要一个多月。”

桂春生坐在病房里的一张藤椅上,慢慢地喝茶,半晌没说话。

“春生,你真不打算出去了?”凌一韦都记不得自己是第几次问桂春生这句话了。

“不去了,我现在不是好好的。出去了,又要说一遍姓资的,姓社的,人家也不一定认我的身份,我也实在懒得去吃这种苦头。”桂春生低着头,认真看着陶瓷杯里浮沉的茶叶,“倒是你,头几年不下决心,现在才下。”

凌一韦还是笑,拿着茶杯,一时间也有些恍惚,终究没有藏好那丝怨气:“好好的人,像个个过街老鼠,被人从这里赶到那里,哪里都不是我的家。”

桂春生的条件比凌一韦好些,至少有处可去,心态也更宽,可他也不想说什么了,说了句不那么应景的话:“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

凌一韦放下杯子,没有再说这些已经定下来的事情,反而说起周长城和万云,他大为感兴趣:“你这是从哪里找出来的一对年轻人?昨天我让他们进门,他们还不敢乱动,好在也不是喧哗吵闹的人。倒是对你很关心,一听说你在医院,恨不得马上要来看你。”

桂春生略为得意,对于周长城和万云这两人,是目前他看得最准的两个人了,就说了几句和周长城的渊源和其来广州的目的:“那女孩儿是他老婆,两人刚结婚一年,新婚燕尔呢。”

“你就让他们这样空手住进来?不怕请神容易送神难?”凌一韦这些年可见过不少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提醒桂春生,“小心引火烧身,趁着火苗不大,让他们赶紧出去住才对。”

说起这个,桂春生倒是难得和凌一韦说起一些往事:“你记得吗?八二年开始的时候,我们那栋家属楼的老师们,几乎家家户户都捐助过一些学生。”

“记得。”凌一韦也帮助过两个偏远农村的学生,只是后来大家断了书信,再没有联系。

“那年,我们报社也在组织有余力的同事资助贫困学生。一韦,不满你说,下放时,我真正见识到农村的落后和教育的缺失,从平反回来的那年开始,就陆续在做这件事,不过自己没有出面,都是通过单位去做的,书信也是寄到单位,用的化名。到目前为止,资助人应该有超过二十三个,里面没有成人,全是读书学生。”

“这二十三个人中,能真正读完高中的,只有三个,走得最远的那个,考上了他们省里的大专院校,明年就要毕业分配工作了。其他的,学业几乎全都停在初中或者高中,打工的打工,务农的务农。”桂春生数着数,苦笑,“我们都是老师,晓得教育的困难,十年树一木,百年才树一人,所以我总希望这些孩子们读书明理,走一条跟他们祖辈不一样的道路。”

“这二十三个人中,也包括周长城?”凌一韦问。

桂春生摇头:“他不算在里面。实际上,说起来,他是我付出的资助最少的一个孩子。但他却是最记挂着我的孩子。”

“我资助的那二十三个孩子,包括读了大专的那个,只要写信来,都是问我要钱,要不就是问,若是到广州来,能不能住家里,让我带他们去逛一逛大城市。甚至他们落榜后,还写信抱怨我,怨我鼓励他们读书,不然老老实实种田打工的话,已经把结婚和做房子的钱都挣好了,有更甚者在信里直骂‘读书是一场大骗局’!”桂春生想起这些信件就觉得心里发痛。

凌一韦看着老友如此沮丧,站起来拍拍他的肩膀:“通往真理的道路总是充满质疑的,你已经做得比平常人要多得多了。”

桂春生说得激动,眼中沁出两滴泪,沾在眼镜上,他拿下眼镜,用衣角擦干净:“一韦,我跟你讲,这周长城跟着他师父在他们县里的电机厂当临时工,一个月工资才五十块钱,上班不到五个月,竟然攒了两百块钱寄给我,说是谢谢我那几年对他的帮助。”

桂春生啧啧称叹:“你看,于我们来说,五十块不过是几个朋友下楼吃顿便饭的钱。五个月,两百块。天哦,我都不敢想他节省得多厉害。你是不知道,当我收到那笔钱,有多震惊,这是资助了那么多个孩子中,唯一一个对我有回报的。自然,我不要要他的钱,寄回给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