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第2/4页)
“我的车买得早,头几年石油价格做出改革尝试的时候,每次去加油,价格忽高忽低,但总体是在不停走高,车主抱怨的声音不小。所以,我猜测,这次如果政策颁布下来,价格的波动会大,我们要趁着这个政策发布之前,先下手为强。”
桂春生是有钱,挥金如土,但论起来他真不是乱花钱的人,每出去的一分钱,他都知道花在了哪里,即使丢个硬币出去,也一定能听到其中的回音:“这个政策已经叫几个月了,具体什么时候颁布,还有待确定,甚至可能会拖到明年。但是我们不能这样被动,趁着还有余地,要先下手为强。”
他之前做过民生和经济方面的记者,在调去文艺副刊这种部门之前,桂春生几乎把整个广州城和周边几个小城市都跑遍了,对于物价和数据方面的变化相当敏感,人在这种价格冲击下,会有什么样的冲动和拥挤,他全都见识过。以前也有这种“价格双轨制”的改革,但那是体制内的改革,现在这阵风已经吹到了民间,吹到了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品上,按着经验,故而他判断,这些日用品的价格一定会上涨,甚至造成货品紧缺。
且这阵改制的风吹得这样厉害,桂春生嗅到了一丝不同以往的味道,改革会迂回,但一定是继续深化的。
“你们手头要是没有钱,就从我这儿支两千出去,务必要把家里要用的东西这条线守好,万一到时候发生哄抢,我们三个恐怕都没时间去商店门口挤。”桂春生做出了最终的决定。
周长城和万云自然没敢要桂春生的钱,年初六的那日他们三个都没出去,把家里的东西全都登记完,初七的时候,开着桂春生的车,沿街找已经开门做生意的店铺,三人没有顾上这些价格仍处在过年的高峰期,咬牙都付了钱,吃用的东西买了几大箱,等点完数,才放下心。
桂春生往日里爱写写字,他又常年在报社工作,跟一些文具厂有合作,就掏了两千块,囤了一批墨水和写字笔,放在书房里,几乎把整个书房堆得无法落脚。
周长城和万云那日看到桂春生把这些东西拖回来的时候,两人都震惊得无以复加。
尤其是万云看着那一箱箱黑色和蓝色的水笔,眼睛瞪得大大的:“桂老师,这要用到什么时候去啊?”
桂春生手上还拿着一箱软笔,让周长城帮他搭在另一个箱墨水上,拍拍手说:“用不完就送出去。”
万云张张嘴,想想还是什么都不说,又闭上了嘴。
不论是周长城和万云,他们都认为桂春生不是那种不靠谱的人,为什么这一次的反应这么大?
桂春生推了推脸上的眼睛说:“价格双轨制这件事,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次改革,如果今年真的实施的话,应该算得上是第三次。但是之前一直没有直接面对民众,都是体制内企业和单位的改革,尤其是在大宗原料方面,”他尽量说得简单易懂一些,“我们大部分人都在温饱线上,以吃穿住为主,外出都是少的,所以平时生活里,对这种改革的反应较小。因为原料价格上涨,最终反映到平日生活的商品里,是温水煮青蛙一般的,不是一下子爆发的,只有过了一年两年回头望,这才会发现最常见的东西都在涨价。但今年的改革,若是细化下来,‘双轨制’落到衣食住行上头的时候,对我们的影响就大了。”
“桂老师,您的意思是,如果这个政策下来的话,我们吃的猪肉、喝的汽水都会涨价?”周长城发出疑问。
桂春生点点头,孺子可教:“价格肯定会混乱一阵子,但我们现在是计划经济为主,乱了之后,肯定会有调控。但就算是乱两个星期,也很影响生活。”何况他并没有这么乐观,两周肯定不行,新的政策是要有时间去实践,再来判断改革道路是否正确的。
周长城和万云这才勉强明白桂春生的思虑。
但回到房间的时候,万云还是说:“桂老师是不是太过杞人忧天了?”
周长城坐在床上,没有接万云这句话,突然想起以前在平水县电机厂的一些事,他和万云说:“我想起来,有一年,电机厂没有单子,发不出工资。你也知道之前厂里要买原料这些,都是找上级单位和领导拿批条的,应该是85年四五月份时,武厂长手上有好几个大吨数的批条,听说他就拿着这些条子,加价卖给一些急着要原料的单位,然后拿钱回来给我们发工资,其中还有一些是省里私人的厂子。”
“甚至有人在中间,专门倒卖这种批条,大发横财的,省里和市里好像还抓了几个蛀虫出来,作为典型,我们开会的时候,都讲了这些事。”周长城那时只觉得这些事,跟自己一个临时工没关系,和工友们感叹几声,再骂几句世道,就不过心了,没想到今日仍有一定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