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什么?八千件产品,提前生产?还全部出错了?”姚劲成在香港会议室,手上拿着电话筒,听着广州的下属汇报,震惊得脸色都扭曲了。
这些人脑子到底在想什么?能不能稍微有点商业常识?
坐在姚劲成旁边的几个主要技术骨干和高层一言不发,个个都抿紧了嘴,有人的眼里还迸出几丝瞧不上电话那头的意思。
而电话另外一头,正是昌江精密在广州的办公室,参加这次会议的都是厂里的领导们,副厂长梅长发、生产经理王忠良、工模设计负责人葛宝生,还有原料采购、审核部门和质检部门的负责人,大家围着一部黑色电话机,这部电话拉了可以打到香港的专线,面对姚生的怒气,所有人大气不敢出。
他们现在讨论的是,昌江精密广州分厂,今年给日本一个摩托车厂客户做的车灯塑料件固定支架产品的问题。
这个单子是姚劲成带着几个香港的员工,跟进了接近三年时间,才争取回来的,许多人在中间做了很多工作,非常难得,数量大,利润极高。何况,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企业,能攻下日本摩托车厂这种严格的大客户,对他们来讲,是属于公司里一个里程碑的事件。
机动车类的零配件产品,直接关系到终端顾客的生命安全和该车子品牌公司的声誉,因此不论是摩托车上的哪一个部件,都是非常重要的,对精度和质量的要求是绝对的,哪怕是一个装饰件。成车厂对于自己供应商的选择,也是小心谨慎、斟酌再三、多次实地考察才作出决定的。
日本车厂那边的采购和相关的工程师,在过去三年特意跑了几次到中国来找供应厂商,昌江精密正是他们考察的其中一个。如果不是因为长期签证不好办理,他们甚是会派出技术人员过来常驻。
姚劲成一直都想攻下这种日企车厂,有了这个客户和案例,后面跟其他的客户谈订单和价格,他就有更多的议价优势,因此对这个客户万分重视,光是厂里对于车间的改造和对设备的更新,就花了他不少成本和功夫,除此之外,还要请美国和香港这些第三方中立的核验公司来评判,拿到符合国际标准检验的机动车零配件生产车间的资格证,才能勉强算是过了第一关。
有了硬件设施,还要有相应的人才,设计、审核、生产、质检、专利等等,缺一不可,姚劲成在香港养着一个专门负责给各个客户报价的团队,因为之前已经对接过美国的车厂,去年也完全交付了产品,尽管不是多重要的配件,但量产跟上了,所以对上日企车厂,麻烦是麻烦了点,公司也是有信心的。
这个日企经过一系列的测评和会议,在今年春天快结束的时候,就选定了昌江精密作为他们的第一级供应商。
是第一级,不是第二级,这意味着第一手的、最大额的利润就落在了昌江,若该车企连续三年把相关的订单交给昌江,在企业规模上,那它甚至完全可以再往上跨一个层级,比肩欧洲老牌的汽车零配件生产企业,成为亚洲这条供应链上的执牛耳者。
当然,日本车企选定昌江,这其中很大的原因,还因为昌江的本质上是港资企业,而非大陆本土企业。这中间的关系是很微妙慎重的,涉及到一些政治背景、历史、人文、专业度、资金链、信誉度、政策、心理因素等原因,日本人更倾向于和香港人合作。
总之,不论如何,或许还带着点运气的成分,姚劲成的昌江精密拿下了这个生产订单。
姚劲成是工科出身的老板,对技术熟识,但是他当老板已经当了二十来年了,香港有个几十人的核心团队,广州的厂里也有为他所用的、基本上能处理好本职工作的技术团队,他目前的主要工作是当一个好的企业管理者,专业的事情瞒不过他,当然,他也不是处处细节都跟进,只要打头阵的事情完成,其他的则是放手给底下的人去做。
不然事事都要管,那就不是老板了,而是管家婆。
前面付出了那样多的心血,这个订单却出了这样简单的差错和无谓的浪费,姚劲成发怒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他爱穿黑西装,平时看起来,周身的气质是严肃的,可并不是个苛刻的老板,也不会无故对下属发脾气,是个讲道理的人。
但这回,也是控制不住了。
姚劲成深吸一口气,点了王忠良来问话:“王经理,产品最终生产,是你负责的。前面香港和广州两地开会,你也参会了,你来说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犯同样的错,甚至没有等客户确认就开始订单生产?究竟是谁带头给你签的字?”
他的普通话不好,但语气完全掩盖不住他的怒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