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第4/4页)

陈嬷嬷虽然焦躁,却不敢在江舒涵面前表露出来,她担心小姐也跟着一块上火。

陈嬷嬷端茶进来,瞧见小姐又在端详那只碗,她默默叹了口气,还真是魔怔了。她轻声咳了咳,“小姐,柳公子送东西过来了。”

江舒涵放下茶碗,接过陈嬷嬷手中的茶盏,“什么东西?”

陈嬷嬷摇头,“是个盒子,说要您亲自打开。”

大丫鬟捧着盒子进来。江舒涵随手掀开,里面是一对满绿翠镯,通体颜色均匀、色泽饱满。

她眼睛一亮,将镯子戴到手上,翠绿的色泽,配上白皙的手腕,当真好看。

大丫鬟和陈嬷嬷连连称赞好看。

陈嬷嬷忍不住道,“不愧是大商贾,玉饰店里可没有这么好的货色。”

江舒涵听她夸柳木白总觉得有点别扭。

突然门外有丫鬟冲进来,“小姐,宫里来人了。太后宣您进宫。”

江舒涵眼前一亮,“终于来了!”

陈嬷嬷也跟着笑起来。双手合十朝皇宫方向拜了拜,太后娘娘,您是活菩萨,您终于将法子告诉我们小姐了,也不枉费我们小姐花了这么多钱。

丫鬟们给江舒涵更衣,换上诰命服。

从宫里出来,江舒涵领回了两个匠人,命陈嬷嬷好生安置他们,“这是建宁窑场的匠人。太后特地将人叫过来,教我制曜变天目茶碗的。一定要好生招待。”

陈嬷嬷点头应是。

接下来半年,江舒涵跟着这两人学习怎么制造曜变天目茶碗。

曜变天目茶碗的精髓就是曜变技巧。

所谓“曜变”是指烧制成功的黑瓷器物能在光照之下,瓷器的表面焕发出黄、蓝、绿、紫等色彩融揉起来的彩光。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在烧制过程中使其形成一种非常薄的铁结晶膜。

就是这种铁结晶膜,将工艺难度提高了百倍。

半年来,江舒涵几乎每天都窝在瓷窑里,即便如此,她也只成功了一个。这还是她有基础的情况下。

匠人称赞江舒涵悟性好,江舒涵却觉得还得再努力。

这工艺近百道步骤,只要有一处错,就制不成。江舒涵只能多加练习。

转眼又过了八个月,江舒涵终于将曜变天目茶碗的制作工艺全部记在脑子里。

两位匠人告辞离开。就在这时,出海一年半的海船回来了。

满载而归,到了码头,市舶司接管海船,将带来的货物卖给各个商户。

两个月后,当初投钱的地主乡绅便能领到各自的分红。

江舒涵这个出了二十万两的土财主也因此大赚一笔,就算扣除交给朝廷的税,她也分到了六百万两。

国库一年的税收也不过七千万两,她这一趟几乎赚到了十分之一。这是何等的暴利。

江舒涵转手就将这银钱献给了朝廷,只求能学得所有官窑的制瓷手艺。

江舒涵为何会有此想法,原来江舒涵跟那两个匠人学习制瓷工艺时,才知当世有许多制瓷工艺远比曜变更为精妙。

如龙泉窑的青瓷茶碗(后世称蚂蝗绊),再比如“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钧窑,再比如为朝廷烧制贡瓷的耀州窑。

它们每一个的制作手法都是瑰宝。

可据江舒涵所知,这些技法在后来都失传了。

江舒涵觉得自己与其带些宝物回去,还不如将这些失传技法带回去,更加有意义。

太后得知此事,欣然答允。

有人担心江舒涵学会这些制瓷手艺,回头自己开私窑制瓷贩卖。

太后听后却不以为然,“官窑是供给朝廷的。她就算卖瓷,也只会卖向民间。完全不相关。”

或许是真的喜欢江舒涵,太后还特地叫皇上封为她秦国夫人。

因为有了这封号,江舒涵去各地窑场学习技法,倒是带来不少近便。江舒涵对太后也越发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