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第2/4页)
而今,估摸着大洋彼岸的战火即将熄灭。贸易封锁还能持续多久?南方种植园重启还要多久?种植园里没了黑奴,换成雇佣工,还会有原先那么高的产量吗?
这些都是未知数。
“我们只知道,”林玉婵斩钉截铁地说,“一旦美国棉花重新回到市场,中国土棉完全不是敌手。”
因为品种不同。美棉纤维长,适合机器纺织;中国土棉眼下还没有改良育种,纤维短,质地粗,适合手工纺织,只能织出粗糙的土布。若要适应机器,必须按比例和其他品种的棉花混在一起。
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欧洲的纺织工厂肯定会优先订购美棉。
众人将这些信息梳理完毕,不约而同地看向林玉婵,眼里都是三个字:
怎么办?
苏敏官微微一笑,垂下眼,把玩手里一片外面捡来的叶子。
林玉婵深吸口气,小心说:“既然中国棉花的信誉已经下滑,我建议,从现在开始,博雅公司停止一切棉花业务。收到的籽棉照常加工,已有的库存照常售卖,择价高之时出清。但不再加工新棉,也不再接新的订单。以规避美棉重新入市的风险。”
她说完,静一静。没人出言反对。
博雅不是投机型的公司。林姑娘秉性谨慎,去年上海的地产风波震动江南,在她的严令之下,没人炒房致富,也没人因此而倾家荡产。这事件众人都记忆犹新。
可是……
常保罗弱弱地说:“现下棉花的价格是七便士一磅,相当于每担十二两银子。运到码头上的货,不出半日全都卖掉。洋商之间也不签什么齐价合同了,谁有钱谁吃货,已经买疯了,而且有些已经把明年的花田收成预定了……”
而棉花收购加工的成本,尽管已经攀升了近两倍,依然超不过每担二两银。余下的全是毛利。
就此放弃这么一项利润巨大的业务,任谁都觉得可惜。
林玉婵看了常保罗一眼,明白他的顾虑。
“如果暂停棉花业务,你的‘孟记花行’分号当然也要暂时关闭。不过,市场上永远不缺风口,我相信咱们会很快找到别的业务来代替棉花。如果分号真的歇业,我不会让你和手下们赋闲,照样会发薪水,直到找到其他有利可图的业务。好不好?”
常保罗如今也是大经理,手底下十几个人,管着家族企业,颇有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儒将风范。唯独面对总经理林姑娘,他依旧十分佛系,只要她讲话,他就懒得思考,默认林姑娘能将一切安排得明明白白。
况且她不管怎么安排,不管语调多么强势而果决,末了不忘用她那唱歌一般的南方腔调,温和地征求一句:“好不好?”
常保罗点点头,接受:“好,不过我亲家那里……”
“我会建议你去游说亲家,乡下的棉田收了这一茬,改种稻米、桑麻等其他作物。当然也可以不改,将棉花售予其他商贩,照样可以赚钱。只是博雅不会收了。”
众人表决完毕,一致决定博雅公司退出棉花业务,相熟的乡农一概不续约,不参与今年的原棉收购。
林玉婵转向苏敏官,“麻烦把库存的棉花、不管加工到哪个工序,全都清点一遍。”
对苏敏官来说这就是举手之劳。他漫不经心应了,忽然抬眼,轻声说:“林姑娘,我有一个建议……博雅停收棉花之事,可不可以……先不要在业内公开?”
------------------------------------
“阿妹,你有多确定,棉花会崩盘?”
端午,黄浦江上龙舟竞渡,外滩和各个码头上挤满观众,锣鼓喧天,巡捕们卖力地维持秩序。
上海从地产风波中慢慢恢复,工部局总算有余钱,举办一些惠民娱乐活动,以图振兴经济。龙舟赛设置了不菲的奖金,吸引了十里八乡几十支参赛队伍。这一日城里空前热闹,俨然已回到两年前的黄金时期。
也有不少洋人出来看热闹。他们当然不用跟普通市民挤在一起,而是三三两两,坐在水上茶楼饭馆里,谈笑着给每艘龙舟下注。
苏敏官早早就说要来看龙舟。今天顶着烈日,来到一座位于报废帆船上的小酒馆,定了雅座。
林玉婵好心提醒:“这不算在‘包吃包住’之内哦。”
苏敏官轻轻白她一眼,口袋里摸摸。
一个月十二块,光计生用品就占了大头,消耗飞快,攒几个钱容易吗他。
林玉婵嘻嘻一笑,抢着掏一块银元,拍在桌面上。
然后坐下,看着龙舟上那色彩各异的旗帜,若无其事回答他的话。
“十分确信。”
“就凭容闳带来的那点战事资讯?”苏敏官轻声诘问,“南军反败为胜,也未可知;北军虽险胜,但美利坚从此天下数分,军阀混战,也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