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结束(第2/2页)

“嗯,好多了。”南若干脆点头,不掩饰自己的情绪,“天高江阔叫人心情舒畅,殿下呢?”

他大起胆子,露出直白的关切:“殿下心情可也好些了?”

太子有些意外的看了他一眼,并没有怪罪他这近乎逾越的行为,学着他刚刚的样子,煞有其事地点头:“好多了。”

南若刚想说那就好,慢半拍反应过来太子竟然在模仿他,有点惊讶又有点好笑,下意识板起脸:“殿下。”

太子就笑起来,好像逗他生气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一样。

南若很想对这种小学生行为翻白眼,可谁叫对方是太子,只能望着他无声谴责。

太子轻咳一声收了笑:“孤并非有意,只是……”只是觉得他板起脸的样子很像孩童在装大人,甚为有趣。

南若一脸别解释了没用,又只能无奈道:“能逗殿下一笑,也是臣的荣幸。”

太子端详他的神情,见他并非真的生气,心里不知为何松了口气,转移话题:“下午杨焘出殡,杨夫人不愿张扬,咱们悄悄去……”

南若被转移了注意。

杨焘先前一直停尸在义庄,如今沉冤得雪,杨夫人便张罗为他办葬礼,扶官回乡路途太远,孤儿寡母也不方便,杨焘父母已经去世,家乡只剩一个外嫁的妹妹,他是耕读起家,并无什么大宗族。

杨夫人便做主将杨焘葬在这里,让他看着这个他为之付出性命的地方。

两人并肩聊着,不远处傅卓将两人来往纳入眼底,若有所思。

游览完望波楼,他们又顺道去品尝了宁安出名的全鱼宴,美景美食抚慰了大家受创的心灵。

吃完直接去祭拜杨焘。

杨夫人将墓选在了山中,墓碑正对的方向恰好能将整个城纳入眼中,墓修得简陋,用杨夫人话说,丈夫一生清廉,死后也一切从简。

她披麻戴孝跪在墓前将亲自手抄的圣旨烧给杨焘,三个孩子跪在旁边一边抹着眼泪一边给父亲烧纸。

南若深呼吸,掩去眼底的热意。

不得不说,杨焘给了他的很大的震动。

他得承认,在此之前他对此世的官员感官并不好,他认知中的古代官员基本跟贪赃枉法搭钩,什么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好像就没有不贪的。

衣冠禽兽这个词便是因他们而来,文官袍子绣的是禽,武官袍子绣的是兽。

穿越来他虽明白并非全如此,可京城里的官给他的感觉大都是高高飘在云端,官与民有非常强烈的阶级分明,像是两个“物种”,高等俯视着下等,官与官之间也是,高的俯视低的。

于是像吕承简这样不作为也不主动压迫百姓的,竟已经能称得上好官,可正是他的不作为,让杨焘求助无门选择自尽。

但也有杨焘这般真正心怀为民的好官。

只好官的下场太惨烈。

南若不想再出现一个杨焘,他希望若有一日再发生这样的事,他能护住他们。

锦衣卫又如何,难道锦衣卫被设立时便是为了作恶吗?就像最初皇帝封百官,难道是为了让他们去贪?

南若握紧腰间的刀,这一刻心里有了无比明晰的目标。

祭拜完,一行便准备启程回京,杨夫人与三个孩子要守孝,孝期过后再来京,只江筠娘和他们一道走,其实她本身并不愿意离开宁安去京城,可皇后召见不能不去。

南若大约明白郑皇后想做什么,无非是想招揽人才,大燕虽民风开放,可女子出头仍然艰难,许多“离经叛道”的女子在郑皇后看来却是人才,她的一些言论对那些女子而言犹如纶音。

比如昔年嫁去草原的宝寿公主,那时草原还没有因为羊毛牛奶等安定下来,即便王族也颇为混乱,是郑皇后开解她为她出主意,让她不再苦恼,带着宏图决心去了。

所以他无意提醒江筠娘,说不定到了郑皇后面前,几句话便会叫她心甘情愿为她卖命,回头把他说的全泄了出去。

因永昭帝急招,太子不能耽误,便同来时一样坐船。

南若猜测他是不想太子走陆路到各地彰显名声,即将脱离壮年的皇帝和成长起来的太子,不难理解。

为了不大张旗鼓影响到百姓,行李已经先搬上了船,一行低调乘马车赶往码头。

南若与傅卓裴定高坐一辆马车,忽然裴定高扯扯他们的袖子:“看!”

南若掀开窗帘,路口有人在烧纸,不,是家家户户都在烧纸,为杨焘!

裴定高抹着眼泪笑出了声。

南若看着逐渐远去的城廓,久久没有回神。

江南,他一定会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