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第2/4页)

张友士虽然痴迷于医术,执着于治病救人,但他根骨里还是一个极其“热衷”的人。他曾踏踏实实地走遍了余江各处,想要找到鼓胀病的病因,但他也想要借此扬名,这两者不冲突。

而贾放扣下了张友士的条陈还未发出去,就是在等着能在填上“特效药”这一项。只有这样,这份条陈才能真正成为与《血防手册》媲美的“血防”条陈。他张友士才能借此机会,名扬天下。

张友士突然一呆,问:“贾三爷,那你为何不直接把这本《血防手册》直接呈上去……功劳不就都是您的了吗?”

贾放失笑:“我要什么功劳?”他是一个时间一到就打算拍屁股走人的人。

“再说了,我将这《血防手册》呈上去,能直接用嘛?圣上和各地官员问起,这书上所写的防治之道,可有哪个州县试行,可有成功之道?——我该怎么答?我说,没有,这就是从故纸堆里翻出的一本孤本,能否试行,是否实用我全都不知道!”

他双肩一耸,手一摊:“这样去搏功劳,其实也没有什么意思,对不对?”

张友士张大了嘴,感觉他现在越来越懂贾放了。

“那么好,我们还是多花点时间在正题上——血疫的解药,你究竟是怎样想到‘青蒿’上头去的呢?”

张友士见贾放问,便手里还握着的那本《血防手册》拿了出来,指着一行小字给贾放看:“这里!”

贾放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首选药物——吡喹酮。”然后底下是一行小字:“也可使用蒿甲醚或青蒿琥酯。”

“蒿甲醚?青蒿琥酯?”贾放心想,看来这张友士在这七个字里只认得“青蒿”二字,所以想到了青蒿这种草药。

这是非常正常的联想,要他他估计也会想到这一点,然后去田间地头拔青蒿来试一试。

可是真正实验起来,青蒿明明就只是一种普通野菜么。

“这是为什么呢?”贾放自言自语。

“三……三爷,甲醚是什么,琥酯又是什么,这些跟在青蒿后头,就……不是青蒿了吗?”张友士在旁边追问。

贾放的脑子却一团混乱。他想起了在另外一个时空的很多事:中国唯一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女性屠呦呦院士,最杰出的贡献,正是于中国传统医药之中,发现了青蒿素。

他记得青蒿素原本是一种抗疟药。抗疟疾,也就是对抗疟原虫,那么是不是也可以用来对抗人体内的血吸虫呢?

但关键是,为啥青蒿素这么管用,而青蒿就只是个弟弟呢?

贾放突然从吊脚楼上站了起来,望着满脸惶然盯着自己的张友士,说:“走,我们去外头看看野生的青蒿。”

两人一起下了吊脚楼。他们所在的位置目前还算是桃源村的地盘,下来之后,桃源村的村民人人都驻足向贾放问好。

“张先生,那日说的,青蒿的事,有眉目了吗?”有村民问张友士,“我们也盼着新来的那些百姓早点药到病除,再说了,找着了神药,咱们不也就不怕了吗?”

“有眉目……快了!”张友士面对热情的村民,嘴上支吾,心里忐忑。

贾放却对此充耳不闻,独自再前,径直朝张友士指点的,生长着“青蒿”的密林边走去。

他走到一株青翠欲滴的植物跟前蹲下,呆呆地凝视着。

“这就是青蒿!”张友士快步赶上来,脸上满是惭愧。早先他就是把这个当成了万灵药,结果试验下来却屁用没有。

贾放却喃喃地道:“青蒿素不是来自青蒿……”

张友士又听不懂了:“青蒿素又是啥?”

但贾放却不再理会张友士了,只顾自己回忆:在现代社会的时候,好像确实是看见过一篇报道,讲青蒿素不是来自植物学意义上的“青蒿”,而是来自另一种植物。

可是那种植物叫啥名字?能让最终提取出的有效成分被冠上了“青蒿素”的名字呢?

贾放皱起了眉头。

忽而一群桃源村的孩子蹦蹦跳跳地沿着田埂过来,见到贾放和张友士,孩子们一起停步,冲两人作了长长的一个揖,齐声道:“贾三爷好!”

这是姜夫子在学堂里教的规矩,让孩子们见人要施礼、打招呼。现在至少桃源村的七十几个学龄儿童,已经将这一套学得非常好了。

其中一个孩童双手捧了一只新编的花环来到贾放面前。“贾三爷,这是我们送给您的!”

贾放回过神,接过这花环,登时笑了,站起身,对那些孩子也行了一礼,道:“多谢想着。”

这是一个柳条编起的花环,上面还带着翠绿的柳叶,中间嵌着几朵颜色鲜亮的小黄花。桃源村的很多村民都很喜欢戴这种花环,尤其是男性。这似乎是他们本地的一种习俗。

贾放的眼光落在这亮黄色的小花上,就又挪不开了,竟然捧着花环发起了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