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第2/4页)

袁县令心里有数,贾放早先曾经要求各县到桃源寨来参观,推广“桃源”经验,就是让各县自行考察,有没有可以照样搬去各县的做法,能改良各县现状的。

这桃源寨,公门中人如此之多,完全可以照搬到武元县去嘛。

于是袁县令开口问:“各位有公职在身的,是否身上都有功名?如果是这样桃源寨一地,就出了如此之多的秀才、举人,那真是要羡煞本县……”

周围人相互看看,然后一起点头:“县尊大人,我们都有,但是那不叫功名,也不是说考过了秀才、举人……我们都有‘基础文化知识文凭’,都是要考的。”

袁县令惊讶了:“基础文化知识文凭?”

他一推李师爷,李师爷吓得赶紧从袖子里抽出一本空簿子和一枝毛笔,在老金那里借了一点墨,才匆匆记下“基础文化知识文凭”“人人必考”这样的字样。

而袁县令则越问越惊讶:这“文凭”,桃源寨里两个月就举行一次考试,考通过了就能拿文凭,所有的“公门”职位,无论工作内容是什么,一定要拿到文凭才能上岗。

袁县令心想:若是按照这个标准,他县衙里一大半人都要涮去,毕竟县衙里那些衙役,多数是不识字的。

另外他见到外联部里有梳着发髻的女性,于是颤声问:“妇人若是得了这文凭,也能进公门办差吗?”

“那当然!”桂遐学笑道,“文凭是第一标准,若是妇人能考过,凭啥不让她当差?”

袁县令抖着胡子心想:成何体统,这成何体统。

旁边李师爷竟然还要记,袁县令当下大咳一声,李师爷笔一抖,当下悟过来,想必是县尊大人不想把这一条“移植”到武元县去,因此叫他不要记。

外联部里的女性工作人员似乎已经见惯了,朝桂遐学使个眼色:“桂教员,金融办参观得差不多了,请带袁大人去别处看看吧!”

桂遐学当即将袁化与李师爷从金融办里带出来,将他们带到山上的贤良祠跟前,让他们纵观整个寨子的布局:

“这是桃源村,这里一千人是最早在这片土地上定居的居民。大人可以见到他们的房子式样与中原不同,这其实是非常优秀的建筑方式,适应本地较为潮湿的自然环境……”

“那边几座中原式样房舍的村落,就是余江移民迁来自建的村落,分别叫做新余、一村、二村、三村……”

袁化:这村名起的还真是方便,按顺序排就行了。

话说,当初这余江移民来的时候,还是从武元县过的,袁县令亲自过问了此事,并且命衙役路上不要停,直接送出武元县境,送到桃源寨,唯恐他们那些鼓胀病人“过人”,连累了武元的百姓。

可谁能想到,现在从余江来的人病全都好了,而且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建成了自己的村落。

说老实话,他也想要人口啊!人口多,田里的劳力就多,就能多垦几亩田,多服些徭役,多缴些赋税。不过现在武元的大片良田都已经有主,都是那些富户乡绅家里占着,想多收赋税也收不上来,平日里修个桥、铺个路还得看这些富户的脸色……

袁县令越想越出神,他突然有点儿咂摸出味道,记起来了贾大人到武元县的第一天,对那些乡绅们避而不见——他好像有点儿明白,贾大人想让他们这些地方官,看什么,学什么,改什么了。

袁县令顺着桂遐学的指点,又接着看向桃源寨中的水田。他突然跳了起来:“你不是在哄我吧!这……这怎么又抛秧了?”

袁县令是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读书人,一路考上了进士,混了个同进士出身,外放来做县令——无论他再怎么不辨稼轩,也知道现在不是插秧的季节。

而且这桃源寨的稻田里之中也各有不同,有些田里水稻已经灌浆,稻穗沉甸甸地垂下,就等着丰收了。可有些才刚插秧,这是在搞什么?

“好较大人得知,”桂遐学得意地说,“寨子里现在在试种三季稻,这刚刚抛秧的是最晚一季晚稻,其它马上就能收的是今年的第二季。早些时候已经收过一季稻了。”

“你说什么?三季稻?”袁县令登时瞪大了眼,一副难以置信的神情。

他在南方为官多年,自然知道两季稻的事,但这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做到,一般都得是地区暖、水量丰沛的地方,此外还得农人精心侍弄,挑选合适的稻种,才能真的做到一年收两季。

可这桃源寨,竟然种三季稻?

“是呀,”桂遐学随随便便不当回事地说:“这第三季是今年新尝试的,稻种也是新培育出来的稻种,那些田都是‘试验田’,第一季种完了之后特地空了一季,让土地的肥力更好些,现在才尝试种这第三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