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池塘;(第3/3页)
“秦砚导演!你能详细说说基金的事情吗?是不是因为这段时间网上的舆论迫使你做出这样的决定?”
“秦导!你是否认为所有电影人都应该做更多的公益活动?”
这些提问都在秦砚的预料之中,他很从容地说道:
“关于这个基金其实是在电影立项的时候,就已经决定的事情。基金的城里和网上了讨论没有任何关系,我不认可也不接受网上对于《生于淤泥》的种种发言。”
“其实之前我一开始并没有想过公布,只不过现在网络上针对于电影有很多争议,我们才选择了公布。”
如果说“成立基金”是秦砚亮的第一把刺刀,那“在电影立项之初,就设立基金”,就是秦砚将刺刀在敌人身体上反复戳窟窿眼。
还有这个“我们”有一些微妙,有一些敏锐地记者已经在本子上写上“我们”两个字,还反复画上源泉。
秦砚也不再等记者慢慢提问题,他知道现在大部分的记者都已经失去了正常的提问能力,不知道哪些问题才是重点。
“接下来,由我给大家讲一讲基金的情况吧。”
秦砚接下来公布了很多关于以基金的详细,一张张盖着大红章的文件照片投影在屏幕上,向所有人宣布着它的真实与有效性。
果然在国家相关机构的备案上,这个名为“池塘”的基金在去年四月份的时候就已经递交成立申请,5月份就已经通过审核。
在基金申请人一栏明确写着秦砚的名字,只不过让记者比较惊讶的是谢北杨的名字也和秦砚并肩而立。
并且基金在成立之初就已经有1000万元的资金注入,已经通过了相关机构的验资审查。
甚至连资金管理方案、资金捐赠渠道、基金管理委员会早就已经通过内部会议的方式确定。这些资料相当完整,绝对不是几天就能够伪造的材料。
现在所有的记者和网络上观看直播的观众们,都已经麻木了,整个人的情绪彻底跟着秦砚走,处于一种“你说什么,我都相信”的状态。
总有人不敢寂寞,如果这场发布会一直按照秦砚的节奏继续下去,他们所看到、了解的信息,都是秦砚想展示的一面。
于是有记者直接站起来打断秦砚:
“您刚才说要将所有的收益给基金,对吧。”
“嗯。”
“可是我们看到刚才罗列的电影制作费用中,有一点和您遗忘的习惯不同的是很多演员除了固定片酬外还有票房分账,这是不是意味着在计算收益的时候,会把这一部分比例扣除。”
其实所有演员的票房分账比例综合,也就只有10%左右。
这个数字并不算特别大,但如果处理不好,很有可能会被人抹黑,称秦砚通过片酬的方式,规避基金等等。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还是请当事人来回答你们比较好。”
秦砚这又要搞什么鬼把戏?一想到刚才基金创始人上,谢北杨和秦砚的名字并列,记者们立刻再次确定自己的录音笔是否打开,同时拿出笔和本子,他们觉得这又是一个大事情。
“对了,先给大家说一句。池塘基金,最开始就是谢北杨的想法,从某种角度而言,他比我更有发言权。”
说完之后秦砚便直接把话筒递给了谢北杨,完全不管再次石化的记者们。
谢北杨今天特别的沉默,全程不见他和其他演员的互动,甚至看上去比平时以成熟、可靠著称的秦导更加的严肃。
一方面,最近的舆论事件对于谢北杨的触动十分大,完全没有想到好好的一部电影居然会被别人诟病成这样;另外一方面的确如秦砚所说,基金的策划、申请等前期工作,都是他主意,在电影拍摄完成后,他更是负责了很多细致的工作。
谢北杨开门见山说道:“包括我在内的所有演员,除了有固定片酬外,所有票房分账都会计为电影利润,捐赠给池塘基金!”
没想到秦砚的底牌一张接一张,让人目不暇接。
秦砚自己成立基金就算了,居然还带着演员们一起把分账票房捐赠给池塘基金,这可是史无前例的事儿。
记者们可不想放过谢北杨,秦砚就是个老油条,滴水不漏,他们只能寄希望于更加单纯、青涩的谢北杨。
反正秦砚刚才已经说了,有任何疑问尽情提出来,他们当然不会错过这么好的机会。
但凡能够挖掘到一两个热点新闻,他们就不虚此行。
秦砚也不阻拦,这些问题越尖锐,最后达到的宣传效果越好。
于是有记者继续问道:
“我想知道秦砚导演有没有强迫演员们捐款。虽然我们提倡做公益,但是我们也认为每个人的财产神圣且不可侵犯,我们不能钱强迫任何人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