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吴越争霸细解读(第2/4页)

虽然地位日益重要,但这时期的吴国,在春秋版图里还只是一个搅局者,并非主角,他成为主角,源于一个事件:公元前514年的公子光刺杀事件。

这个事件说来话长,简单点说,就是楚国在位的楚平王听信谗言,废掉了原来的太子建,杀害了太子建的师傅伍奢,伍奢的儿子伍子胥亡命到了吴国,为报血海深仇,伍子胥决心借吴国之手来灭楚。但这时期的吴国,在位的国君是吴王僚,这不是一个胸怀大志的英主。吴国的国力也暂难与楚国抗衡,为了达到目的,伍子胥与吴国宗室公子光合谋,启用刺客专诸刺杀了吴王僚,拥戴公子光登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公子光刺杀事件”。之后公子光成为吴国国君,他就是吴王阖闾。

吴王阖闾在位的时期,是吴国霸业达到顶点的时代。这时期的吴国,要想争霸,尤其是要想击败强大的邻居楚国,面临的困难还是很大的。一是地方狭小,战略空间有限;二是经济落后;三是军事力量差距太大。吴王阖闾的政策,首先在于稳定内政,他任命伍子胥为相国,发展生产,伍子胥在这时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兴修了江南地区的水利系统,江南地区“鱼米之乡”的地位,就是从这时期开始形成。与此同时,吴国大力奖励垦荒,拓展荒地。值得一提的还有另一个人——伯喜。此人也是楚国逃亡贵族,经过伍子胥的推荐被任命为大夫,一直以来,他都被看做一个奸诈小人。但此人能力极强,吴国发展经济的种种方略,大多由他参与执行,特别是后来吴国的历次用兵,他对保证物资供应,转运粮草等贡献颇多,是个称职的“后勤部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阖闾也没有忘记对军队的整顿,大军事家孙武因伍子胥的推荐被任命为将军。孙武到任后,首先整肃军纪,杀掉了不服从军令的阖闾宠妃,树立了军中的绝对权威,继而制定了严格的军事条令,使原本涣散的吴军,渐成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

饶是如此,小小的吴国想战胜强大的楚国,依然是很困难的。楚国地广人多,可以募集百万军队,中原诸侯联合抗楚尚且困难,以吴国一国的实力又谈何容易?吴国的主要策略是剪除楚国的羽翼。在与楚国全面开战前,吴国已经北上灭掉了原本附属于楚国的许国,并迫使蔡国、唐国倒向吴国。此时势力衰弱的楚国,对这一切虽然郁闷,却无可奈何。到了公元前506年,楚平王去世后楚国内乱,讨伐楚国的时机成熟,吴军以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沿着淮水流域西征,以6万大军向楚国的百万大军开战。在这场战争中,吴国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以大军事家孙武领军,一路牵着楚国鼻子走,五战五捷,相继重创楚国主力。特别是在柏举之战中,通过各个击破吃掉了楚军主力,大破楚国数倍于己的大军,一举攻克楚国首都郢都。春秋时代的超级大国楚国,就这样被吴国端了老窝。

郢都之战,让吴国的威望达到了顶点,之后虽然楚国在秦国的帮助下成功复国,但元气大伤,暂时退出了春秋争霸的舞台。此时北方的诸侯国中,晋国苦于内乱,齐国势力衰微,秦国偏安西北,放眼望去,似乎已经无人能和吴国抗衡。但新的对手,却在吴国霸业达到顶点的时候悄然出现了。就在吴王阖闾驻兵楚国,享受着横扫天下的快意时,却不料后院起火,吴国南方的越国趁机偷袭吴国老窝,阖闾不得不回兵救援,彻底灭掉楚国的机会,就这样功亏一篑。

不甘心的阖闾,决心解决越国这个麻烦。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亲率大军征讨越国。吴国开局顺利,节节胜利。但越国国君勾践也不是省油的灯,在浙江嘉兴南部设伏,一举击败吴军,吴王阖闾本人也在战斗中受伤,归国之后不久就去世了,结束了他短暂的霸王生涯。

这个在吴王阖闾霸业顶点时期,给予他致命一击的越国,又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呢?

越国同样是春秋早期的一个小角色,比起吴国的“根正苗红”来,他们的身份很不起眼。按照许多史料的说法,越国的宗族,是大禹的后代,被夏朝的少康封在了浙江会稽地区。也有说法是,越国的宗族是楚国王室的一支,所以在南方的版图范围里,吴国亲晋国,越国亲楚国。与吴国相比,越国,确实是春秋时代一个位置更加偏远的诸侯国。

越国的强大,和吴国基本是同一时间段,也就是春秋的中期。但比起吴国的地理位置来,越国要想北进争霸,吴国却是他们必须要突破的一个障碍。就像吴国要突破楚国的障碍一样,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当吴国把战胜楚国作为战略重点的时候,越国也在吴国的背后,亮起了磨砺已久的刀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