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商鞅怎么改变了秦国
战国时代的变法不少,南北各诸侯国都搞得轰轰烈烈,但是其中公认最成功的,就是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成功与伟大意义,各类史料上都阐述过很多次了,但是关于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许多人都笼统地总结为秦国国君的支持,商鞅个人的政策和决心,以及其卓越的行政能力。但对比真实的历史,这些看法都略显粗糙。为什么商鞅变法取得了最大的成功,为什么只有秦国的变法能够保持恒久的强大,无论对于过去还是将来,这都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
放在当时的背景下,商鞅变法的整个经过,甚至可以被看做是一场童话般的奇迹。商鞅进入秦国以前,列国的变法运动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唯独秦国还是一片安静。有能力变法图强,开创大业的青年才俊们,几乎没有一个人愿意跨过函谷关,进入秦国这个神秘的国家。因为在所有人的眼里,在秦国实现变法,几乎是不可能的,秦国经济条件落后贫穷,奴隶制贵族势力强大,民风野蛮彪悍,在中原人眼里,同属华夏族的秦人,在当时却是不开化的野蛮人,这样的国家,自然没有人敢涉足。但是商鞅敢,他勇敢地走了进来,最后虽然客死秦邦,但他的变法成功了,他缔造了强大的秦国,成就了秦国横扫六合、灭亡六国的辉煌,无论在生前还是身后,他的这段人生,都被看做一段不可思议的奇迹。
可是,商鞅为什么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一
说起商鞅能够创造奇迹的原因,第一条很简单,他去的是秦国,宛如一张白纸的秦国。
当时的秦国,既穷又落后,比起中原诸国来,是一张一穷二白的白纸。这时期的秦国,虽然农耕经济已经成为主要方式,但关中平原地广人稀,有五分之三的土地还没有被开发,秦国的农业生产水平,比起中原六国来差距很大。无论是经济的发展程度,还是文明程度,都远远落后于中原国家。而在秦国内部,战国早期的统治矛盾也异常尖锐,大批的奴隶开始成群抗暴,他们有的集体逃亡,有的啸聚山林为盗。在封建化程度上,秦国也同样落后得多,鲁国早在公元前594年就实行了封建化的税收政策——初亩税,秦国到公元前408年,才由彼时在位的秦简公推行了这个政策。比起中原诸国可以自上而下的实行变法改革,秦国的国君权力上却有限得很,战国早期秦国国君的废立都由旧贵族操纵。这样的局面下,要想实现改革,何其难?
但是也同样是秦国的这些条件,让他具备了改革成功的天然优势。首先,秦国经济落后,制度落后,带来的结果就是他们没有中原诸侯国那样严密的奴隶制国家体系。秦国虽然在百里奚时期就引进周朝的礼法,想成为文明国家,但是在国家政治体制的成熟度上,比起中原各国的旧有奴隶制框架,都要差得很远。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改革,虽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阻力,但是比起整个行政体制的阻挠,旧贵族个人的阻挠显然是容易应付的。而秦国虽然生产组织机构松散,生产落后,但是秦国的经济潜力却是巨大的。关中平原土地富饶,只要能够改革生产方式,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秦国生产的迅速腾飞,立竿见影的改革效果,会使改革早期的障碍变得一马平川。
秦国变法的另一个有利条件是他们的文化。在中原人眼里,秦国人是不开化的“蛮夷”,因为是“蛮夷”,秦国的旧贵族,头脑中条条框框的旧观念要少得多。在这样一个松散的旧体制上,推倒重来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体制,显然要比在齐国这样一个有悠久文化与历史传承的国家进行改革容易得多。比如齐国的改革家邹忌,他之所以采取讽谏的方式推行自己的主张,并且所有的改革内容表面上都不涉及齐国国家行政体制的转变,正是慑于这种根深蒂固的旧体制压力。
秦国改革成功最重要的要素,就是力主改革的秦孝公本人。纵观当时所有诸侯国的国君,几乎找不到一个像秦孝公一样,具有如此坚定改革决心的国君。他能够给予改革者全力支持和毫无保留的信任,这是任何一个改革者在其他国家,都无法得到的。
这种毫无保留的支持,无可复制的信任,来自于秦孝公个人的性格,更来自他独特的身世。
秦孝公的家世很特殊,他原本不是秦国王室的正统继承人。他的家族是秦国王室宗族中较偏的一支,秦孝公的父亲公子连,早年就因为主张改革,触动了国内旧贵族的利益,被赶出国境。后来公子连不屈不挠,利用秦国发生政变的机会突然回国,在经过苦战后夺取了国君之位。这次政变凶险万状,当时的守旧派已经部署了军队埋伏在边境,准备随时杀掉他,好在军队中支持他的军官临阵倒戈,这才铤而走险夺权成功。公子连即秦国历史上的秦献公,他在位期间废除了野蛮的殉葬制度,制定了五家一伍的保甲制度,并且开始初步推广郡县制,在全国设立了四个县来试点。可惜他的运气很不好,这时候的秦国,东面面临魏国的威胁。此时魏国正处于魏文侯改革后最强大的时期,秦国在对魏国战争里,连战连败,丢失了整个西河地区。改革时代的参与者们,大多没有长远眼光,对改革的看法一向都是功利的,秦献公对外战争的失败,也成为保守派质疑改革的理由。公元前362年,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秦献公在忧愤中死去,21岁的儿子渠梁即位,就是后来缔造了秦国变法的秦孝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