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张九龄揭发安胖子

李林甫依附武惠妃

诏令刚下,谏官的奏疏又来了。

带头的是宰相张九龄,“安禄山藐视法律,致使军队覆没,于法不可不杀!”雷人的话还在后头,张九龄确信地说,“臣看过他的面貌,这个人有反相,未来发动动乱者,必为此人!”

有反相?未来发动动乱?藐视法律?不是,我倒是问问这位先生,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你长的是什么眼?

李隆基本来就对张九龄有看法,怏怏不快,可张九龄还在说着他那个论断。安禄山就是有反相,他以后肯定会谋反!

李隆基烦了,正色,警告张九龄,“卿(你)别再揭发忠良了!”具体意思是,你再说安禄山有反相,小心你自己。于是,在李隆基的安排下,安禄山被无罪释放,而他的好友窣干,也因为坑爹有功被李隆基亲切召见。

李隆基是爱才的,他珍惜窣干的才华,认为“窣干”这个名字不但没有实际意义,且还很难听,不如御赐一个名字。李隆基认为,窣干思路清晰明了,做事干练智慧,综合起来,应为思明,故而赐名“思明”。一直忘了说了,窣干是窣干的突厥名(废话),人家也是有汉姓的,姓“史”。

李隆基:“思明,你多大了?”

史思明:“四十了!”

李隆基拍了拍史思明的肩胛骨,“好好干吧,日后定然显贵。”

玄宗皇帝,不幸一语成谶。

那么,李隆基何以突然重用藩将?

因为李林甫大人终于搞清楚了一个问题——

第一,胡人部落骑马游牧,一般不读书,所以不必担心他们入相和自己抢位置;

第二,朝内需要打压异己,排斥有能力的新人,就不必担心别人和自己抢位置了;

第三,出将入相的已经有了一个牛仙客,会打仗不会当宰相,大权还是自己的。

分析完毕,李林甫笑了。

说说牛仙客,此人做事刻苦勤奋,但他有一个特点,自己从来不敢下指令。如属下问他:“牛公,这件事究竟如何处理?”牛仙客的回答是:“咱依法办事!”于是,属下只能继续请教李林甫去。所以,张九龄反对牛仙客当宰相,是很正常的。不能因为一个人好,就让他干他干不了的事。

如此,不识时务的九龄兄继续上谏,劝李隆基免了牛仙客的相位。

李隆基忍无可忍,怒了起来。

李林甫趁机上言,“仙客的为人陛下也是知道的,他就是做宰相的材料,当个宰相怎么啦?九龄书生,不识大体!”

李隆基没出息地面露喜色,第二日,便以牛仙客为宰相,参与决断国家大事。张九龄又不识时务,继续上谏、痛斥,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惹得李隆基大怒。李隆基的脸色很难看,拧着头问张九龄:“事都得依你吗?”张九龄知道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只能顿首谢罪,“臣是宰相,事情不是那么回事儿,臣就得说出来!”

李隆基忽然冷笑,“爱卿这是嫌牛仙客微寒,你倒是说说你有什么门阀?”

张九龄:“臣就是岭南的卑贱之人,论出身门第,不如仙客,仙客生在中华,臣生在烟瘴。但臣出入台阁,典司诰命也有些年头了,牛仙客虽然有战功,可是他不识字啊陛下!如果非要让他当宰相,怕会让天下人失望!”

李隆基好像忽然明白了,点了点头,他懂了,懂得很透彻:自己要提拔的,一定就是张九龄反对的,人怎么可以这么浑蛋!嗯,林甫说得对,张九龄不识大体!这个玩弄权术的人,一定要受到严惩!

紧随其后,曾经受张九龄反对的牛仙客、安禄山、李林甫,都得到了李隆基的信任。牛仙客成了陇西县公,食实封三百户;安禄山也彻底洗清了罪名,成了威武的大将军;还有李林甫,总能深得朕的意思,朕一定要重用他!

中书令张九龄最后一次为了宰相安置的事上谏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重用李林甫,社稷必然崩塌!”

很自然,李隆基不会听信张九龄的话,此后故意疏远他,冷落他,日日夜夜听李林甫和武惠妃诋毁他。在李隆基看来,能为事情出主意,而不是总唱反调的李林甫,才是真心实意为江山社稷着想的良相,他能切中事情的要害,让当皇帝的省心、舒心,会说,也会做,他张九龄一辈子都学不到人家这一点!

【痛苦的预言】

话说精神不健全的人喜欢把所有人看成对手,很有神经质的喜庆劲儿,热爱琢磨如何把人比下去,比不下去他郁闷,比下去了他瞧不起人。是啊,李林甫就是这类人,而且,他的假想敌非常多。

赵丽妃生了太子李瑛,皇甫德仪生了鄂王李瑶,刘才人生了光王李琚。此三子者,皆因老妈失宠而失魂落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