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成熟的人类梦想
现实是残酷的,理想是美好的。人类永远对理想充满着期望,因为它是对缺憾的修补,对现实的超越。
理想与现实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理想与现实严密对应,现实中存在的缺憾,会被人们在理想中否定,然后放大,从而构成理想的主体。在家庭中处于不同角色的人,在社会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因为对生活的感受不同,所以对未来的理想也不相同。
二、现实与理想永远存在着差距。理想是主观的,这种主观的理想会随着人的价值观发生变化,会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决定了人们实现理想的渴望度,也决定着人们为实现理想而实施的方法。
三、人是社会的人,他与他存在的环境不可分割,人在完成个人理想的同时,必须对未来社会存在状况完成一个适当的构建,这个构建就是我们所讲的社会理想。
个人理想是推动个人走向成功的动力,社会理想则是推动社会走向进步的动力。社会理想不可能预期实现,但是正是这种不可实现的社会理想一步步推动社会走向进步,尤其是形成一种思潮的社会理想。
社会主义就是这样一种不断推动历史前进的社会理想。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大家都知道社会主义是从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那里开始的。但是作为一种社会理想,他的产生却绝不仅仅是在空想社会主义者那里才有,如果非要让我们去探寻人类理想的源头,我们将会不得不把目光聚集在远古人类的宗教图腾上,不仅因为它产生于人类文字文明之前,而且因为宗教本身就是对现实的否定,蕴含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让我们看看大家所熟知的基督教。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也是影响世界最大的一部书。它不仅仅是一本宗教读物,而且是一本人类思想和智慧的结晶。虽然它最后成书是在1世纪,但是其开始写作却是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由产生到完成,这本书经历了一千六百年,有40多个作者,不仅是早期欧洲人类思想的记录,也是后来欧美文化的源头。
众所周知,《圣经》一开始就给我们描述了一个“伊甸园”:在那里,“耶和华神使各样的树从地里长出来,可以悦人的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有河从伊甸流出来滋润那园子。”“在那里有金子,并且那地的金子是好的;在那里又有珍珠和红玛瑙。”484
除伊甸园外,《圣经》还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千年王国”:那是一个将撒旦捆绑并扔在“无底坑”之后建立的一个王国,在那里,“城的光辉如同极贵的宝石,好像碧玉,明如水晶。有高大的墙,有十二个门,门上有十二位天使”。“城是四方的,长宽一样”,“共有四千里”。“墙是碧玉造的,城是精金的,如同明净的玻璃。”“城墙的根基是用各样宝石修饰的”。“城内的街道是精金,好像明透的玻璃。”“城门白昼总不关闭,在那里原没有黑夜。”“凡不洁净的并那行可憎与虚谎之事的,总不得进那城。”“在城内街道当中一道生命水的河,明亮如水晶,从神和羔羊的宝座流出来。在河这边与那边有生命树,结十二样果子,每月都结果子,树上的叶子乃为医治万民。以后再没有咒诅。”485
基督教告诉世人,世界原本是美好的,就因为贪欲与享乐毁坏了这个世界,人类只有通过对自身的惩罚才能达到神性世界。
除基督教外,佛教是第二个对人类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宗教。在佛教里,同样存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西方“极乐世界”。“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极乐国土,七重栏循,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486、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487比马可波罗他们描述的地方好多了!
无论是伊甸园、千年王国、亦或是西方极乐世界,都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现实社会不可能存在的美好世界,这个世界是虚幻的,是感性的,是无现实逻辑与产生基础的。一切世俗的哲学都不能解释这一世界生产的必然性,所以我们也说一切宗教都是“精神的鸦片”。人们不会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改造去靠近它,而只是通过内心的修炼去感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