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新要求
世界是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的,这一点二千五百年前的赫拉克利特就知道了,他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现在已成常识。
变化的世界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质的世界,一个是精神的世界。物质的世界就是我们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如不断扩大的城市,不断拓宽的马路,不断增加的住房面积,不断恶化的大气环境等;精神的世界主要是指人们的认识、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如人们对于物质的需要,对于公平的需求度、对于民主的认同度、对于权威的态度等等。
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变化是互为诱因的,人们的精神世界是因为物质世界的变化而变化,而物质世界也会因为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而变化。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启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由原来对战争的担忧、对阶级斗争的担忧变化为对食物的渴望、对物质的强烈需求。
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中国实现了改革开放的目标,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物质的世界变化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也跟随着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时根本不会思考的问题——关于经济发展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经济发展是人们追求的唯一目标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基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反思,一再强调:“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828“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829“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830,“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831并在1992年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832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在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展一直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当一个人饥饿的时候,面包是他们最大的需要,“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其他的目标都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当人们的物质欲望被充分满足之后,人们的其他需求就开始强化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发展史,其实就是伴随着人们物质欲望的不断满足,而其他欲望不断上升的发展史。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强调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产品的供给。越来越多地学者开始关注这些类似的问题:1998年中央财政在公益性投资方面仅占11.94%,其中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方面三项加在一起只占当年财政支出的1.23%833;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医疗卫生服务报告中披露,191个国家和地区医疗卫生资源分配公正指数中,中国排188位834;2003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事业的投入仅占当年总支出的5.46%,“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3年公布的数据中,中国的社会发展在世界中列第104位,仍处在一个比较落后的水平。”835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强调“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836,但是在理论界已经有人开始提出对这一主要矛盾的质疑837,可能他们的判断是武断的,但是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本身已经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国社会的矛盾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量的变化,新世纪的这一主要矛盾远不如九十年代时那么突出了,更不如八十年代突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口号可能是许多年前的事情了吧!
因此,新时代的发展观已经开始新的转变,他强调以社会发展为重点的全面的发展,而不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
第二个问题,发展可以不计代价吗?
任何成绩的取得都是要有代价的,就像人活着就要吃饭,要开汽车就得烧油,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经济发展的代价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资源,二是人,是威廉·配第说的土地和劳动,也是马克思说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大差不差,一个意思。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是不考虑发展的代价的,农民可以不戴任何防护设施在农田里喷洒农药,工人可以在重污染的车间里加班加点而无丝毫怨言,只要能产生利润,人们会毫不吝啬地增加原材料的投入,无所顾忌地倾倒工业废水。然而到了新世纪,人们越来越关注发展的代价问题。
在资源方面,我们是资源大国吗?分摊到每个人头上,我们还是资源大国吗?2007年,中国三大能源可采储量占世界的比重,煤炭是13.51%,石油是1.30%,天然气是1.88%。838这一数量和这一比例的能源能保证我们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多长时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八十年代以前的为中国人所自豪的地大物博观念不断地被人们对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担忧所取代。“可持续发展”这个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才提出来的概念839,到了九十年代就已经为中国广泛接受,1994年国务院公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主要就是围绕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三个方面展开,新世纪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更是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