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红公子的前世今生晏几道

在清代,他叫曹雪芹,也曾叫贾宝玉。而在宋代,他的名字叫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黄庭坚称他有四痴:仕途坎坷却不愿意依傍贵人以求发达,此为一痴;文章写得很好,能自成一体,但是却不愿意为考功名写文章,此又是一痴;挥霍无度,却让家人忍饥挨饿,此又是一痴;受到人家的欺骗却不记恨,只要相信别人,绝对不会怀疑别人会欺骗自己,此又是一痴。

公元1055年,北宋宰相晏殊去世。这一年,晏小山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才刚刚开始。

最后的贵族

晏几道(约1030—约1112),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今南昌)人,是晏殊的第七子。晏殊是北宋名相,据史载,当时的名臣范仲淹、孔道辅、韩琦、富弼、宋庠、宋祁、欧阳修、王安石等,均出自晏殊门下,仁宗时朝野居要津者多为其门生故吏。大树底下好乘凉,虽然晏几道二十五岁那年,父亲去世了,但是摆在这个前宰相公子面前的,仍然是一条宽阔坦荡的大路。

可是,晏几道的仕途却不如人们预想的那样顺利。晏几道一生坎坷,长期过着落魄公子的生活,没有当过什么大官,四十五岁的时候,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获罪下狱,几乎被诛。年过半百,才做了个颖昌府许田镇监这样的八品小官。这在父贵子荣的中国传统社会中是少见的,黄庭坚在为晏几道词集作的《小山词序》中给我们指明了个中原委。

黄庭坚说:晏小山固然是人中才子,但是他的痴也是超过了一般人的。黄庭坚列出了晏小山的“四痴”:

仕途坎坷却不愿意依傍贵人以求发达,此为一痴;文章写得很好,能自成一体,但是却不愿意为考功名写文章,此又是一痴;挥霍无度,却让家人忍饥挨饿,此又是一痴;受到人家的欺骗却不记恨,只要相信别人,绝对不会怀疑别人会欺骗自己,此又是一痴。(黄庭坚《小山词序》:“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而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

黄庭坚的评论应该是比较中肯的,因为他是晏几道的好友,就连苏轼曾经想拜见晏几道,也通过黄庭坚作介绍。谁知道,晏几道却让苏轼碰了钉子。晏几道对苏轼说:“现在朝廷政事堂的大官们一半是我家旧客,我也没时间见他们。”(《砚北杂志》)因此,晏几道被人视为孤傲不群也是很自然的了。

在常人看来,晏几道的确是有些呆气的。他似乎不知道,这个世界需要用官职来垒起自己人生的高山;也不知道,这个世界离不开柴米油盐;更不知道,这个世界充满了尔虞我诈。他总是生活在自己那个无限单纯的世界,他用孤高与骄傲在这个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建筑了一道坚实而脆弱的墙,墙那边有凄风苦雨,而墙这边,却是一切透明,透明得如同他自己。他的生命里,没有那些经世致用之学的地位:“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他的性格,又总是那样孤高怪僻:“为人偏僻性乖张”;而他的身世,更容易让人认为,他只不过是抱着父辈的辉煌不放,而腹内原来草莽的一个纨绔子弟罢了。可是,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却说:“淮海(秦观)、小山(晏几道),古之伤心人也。”

有几人能从笏满床的当年转回目光,追随着飞入百姓家的燕子,凝视这现世的凄凉?转过了目光,此时晏小山的心里,富贵真的如云烟一样散去,不再回来。人世的沧海桑田在短短的人生中真切地发生,小山也许终于悟到,富贵不过是场过于奢华也过于短暂的梦。从小在相府生活让他见惯了权力之争的黑幕,不过这种见惯不是让他习惯,而是让他更深地看到了权力背后的虚弱和荒谬。他似乎更愿意做一个简单甚至单纯的人,单纯得让别人以为他“痴”,连同他留下的那些辞章,那些只是为了他年轻时曾在一起的女孩子们写的词章。但是,“都云作者痴”,可是“谁解其中味”呢?

不会经纶事务的晏小山是痴的,不愿奔走于权贵之门的晏小山是狂的,不相信朋友会欺骗自己的晏小山又是有点傻的。因为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人们都太聪明,也太狡猾,于是,天真、真诚就与呆傻无异,独立个性也就成为众人眼中的异教徒。

可是,只有贵族才可能永远是庸人眼中的异端,是这现世的不和谐者。看破富贵权位的晏小山,更愿意把自己如水的文字送给那些如水一般的女孩儿,而不愿为了名位奉献给权贵。因此,在一代代兴起又衰落的贵族面前,他昂然站立,因为,他才是真正的贵族——精神的贵族,也是最后的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