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5号 道歉指南

作者 J

性别 男

年龄 35

说明

J致力于描写那类以虚构手法重构日常生活的短小精悍的篇章,从他的经历来看他并非那类将文学视为生命的职业作者,实际上我们听说他在保险公司常年做着一份法务工作,没有出版过任何一本书。他以一年一篇的缓慢速度进行着这类日常琐事的重新解构,从文法的风格我们看不出任何作者的个人性格或是情绪。

截至目前,他似乎也不过写了十来篇、共计不足两万字的小说。对他来说,这或许只是一种类似工艺品的自娱自乐的小玩意儿,如果不是被朋友碰巧看见,并背着他以他的名义张贴出来,我们不会知道有人在进行这种抽屉文学的创作。听说他们两人为此大打出手,J赢得了胜利。

值得高兴的是,我们听说J已经听从朋友的建议,将这一系列短文发布在一个为此建立的网站上,如果有兴趣的话,请访问以下地址:www.TheIncompleteGuideForLife.com

问题不在所要克服的心理障碍和所要掌握的技术细节上,而在于正确认识对方将要未要接纳之际,内心所洋溢起的赢家情绪。不管对方是否接纳,道歉的那一方显然占据了控制权:一旦启动了手刹,就算列车无法停止行进也没有关系——那将是自然灾祸而非人力所能控制。道歉者,盘跪着的家伙,等待神明抬眼的偷笑行家。

除此之外就都是没有难度的模仿。了解对面的人这是第一步:生活规律、童年阴影、和家庭成员的关系、有无重大创伤性情史乃至对动物的热衷程度。吃也很重要,这将成为选择在哪儿进行道歉的重要参考。

道歉应选择在潮湿的天气下进行。如不幸生活在阿塔卡玛沙漠,请注意不要做出难度级别较高的道歉,令您和您的朋友蒙受不必要的水分流失。

怀厄莱阿莱有人写信抱怨,当地这种极适宜道歉的天气,反而导致了不幸的增多。比如,他这么写道:“……所有的重要文件都完了!这是本月第三十次!你能想象吗?”降雨最为强劲之时,你能看见城市的大街小巷,几乎是每隔一米就上演着一幕沉默的较量之戏。由于很少有人使用雨伞——这毫无疑问预示着道歉的失败,天空就都还看得见。如果有人乘坐热气球旅行经过此地上空,就会发现城市像打着漫射光的舞台般凝固着,唯有雨滴打在致歉者和被致歉者的脸颊、肩膀和皮鞋上所交织的混响。尽管没有追光,每个人却都坚定地相信自己才是主角。这不是唯一的观景方式,甚至不是最好的。所有刚刚踏入此地领土的人,都将在城市外围看到,每一栋建筑物的窗口都是一幅爱德华·霍普的景观画。你瞧,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在室外进行道歉。只有那些对此还抱着热诚、没有丧失新鲜劲的、同样也意味着浮夸的年轻人,会将他们的头几次道歉安排在大街上。这样,每天在街头不约而同的致歉工程,竟而成为了此地重要的文化景观,政府不劳而获了大笔旅游收入,并将其投资在改善居民居住和出行条件上。后来我们听说——尽管不一定准确,其中一个有关高层楼房屋顶的排水改造项目意外导致本地降雨量陡降,轰轰烈烈的景观式道歉也就慢慢消停了下来。人们的生活重回轨道,不,应当说第一次走上正轨。而气候研究院的专家们则各自悄悄地疯狂研究起那个排水改造项目中的每一个自变量,企图弄清楚究竟是什么解决了这个地方自古以来饱受雨水折磨的难题。

“这不过是一个科学常识,”那个曾经写信抱怨的人又寄了一封信过来,“能量守恒定律。”他斩钉截铁地判断道。他还随信附了几张照片:“这里离我们这儿不过一公里!你能相信吗?”他花费了大量力气描写那个和怀厄莱阿莱几乎一模一样的城市,我们几乎要认为那不过只是海市蜃楼。可他又笃定地说,由于大雨,那里的人每天都在街头上演致歉戏码,仿佛嘲弄般复制着怀厄莱阿莱之前的一切。那里的风沙均匀分配,看起来像是一座真的城市。

我们本可以从照片中找到一些证据,可这封信在路上拖延的时间太久,当我们打开时,纸张干涸得刚刚展开看完一遍就灰飞烟灭,照片则褪色得只剩下一片空白。

如果您不住在上述两个地方,抱歉,也许是三个中的任何一个,平时只要注意携带蚂蚁即可。

道歉时最好不要穿高领衣物,这会掩盖住低头时浮现的双下巴,这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冯特,一位声誉卓绝的德国心理学家,在海德堡大学担任生理学讲师期间,第一次发现双下巴对人类产生同理心的关键作用。

有些时候,甚至是致命性的。有些狡猾的家伙懂得利用化妆技术来打造醒目而得体的双下巴,使对象很快陷入对自己泛滥的同情中,并获得他们的原谅。只要掌握如何在下颌骨附近制造合适的高光和阴影,任何一个人本都可以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