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8号 评论指南(第3/4页)

“等下我们可以从下让子棋开始。”他建议道。

“我没有要学棋。”

“哦,那你可以先做做死活题。”

“可我没有要学棋呀。”

“那你打算怎么评论?”

“评论从来就是模仿。”

他愣了一下,脸色反倒严肃起来:“你知道吗?”

“什么?”

“光背定式没用。”

我几乎有些放弃了,但还是又说了一遍:“我从来都没想学棋。”

“是吗?那……帮我倒杯水吧。”

生气让我失了忆,我把书随手扔在台面上,反常地没有事先检查台面上是否有水。如果你觉得从这个行为中能解读出某种性格,并将这种性格归咎于心理暗示所创造出的区分人格的分类法,那你千万不要这么做。这种十二型人格分类法纯粹只是心理暗示,仅仅在同样被心理暗示作用的人群中才有一些作用。他们已经完全按照分类法生长。这大概是我在无意义的学习中消耗掉青春所换来的一点点有用的结论之一。它们对生活毫无帮助。

失忆让我忘了生气的缘由,开始机械般寻找一个干净的杯子倒水。男朋友从来不喝咖啡或茶,以及任何一种精神辅助类化合物,他希望尽可能地保持神经系统的自主运转。一种康德式的生存哲学。这种精确让人产生破坏欲。在一开始我竭力证明自己与他十分相像,逞强般戒除过一段时间的咖啡,随之带来的结果无外乎是学习力的迅速衰退,注意力的减弱,和(这很难相信)幸福感的消失。我用心理暗示的方法说服自己精神类饮料不过也是一种心理暗示,完全可以用安慰剂做替代品。比如,一杯注入了男朋友的期望的纯净水。

现在,厨房里到处是被咖啡渍和茶渍侵占的杯子。我突然明白了男朋友让我倒水的用意,他一定早已注意到了我搬入后厨房逐渐形成的混乱。我甚至能看见他站在厨房门口计算熵值的样子。这就是为什么我花了这么久还找不出一个干净的足以倒一杯纯净水的杯子。现在台面上摆满了无法使用的杯子。生气的人不是我,至少不止是我。

想到这点我竟然是有点慌而不是更加生气,就是这样才失手打翻了其中一个杯子。就在我以为《评论指南》会这样从我的世界中消失——这种不安从在书店看到它的时候就已产生,那杯子所泼出的液体却不过溅出了无伤大雅的少许。我总以为这种散发着神秘感的珍贵物品要比我想象的脆弱。也许这从一开始就是我的过度渲染,如同男朋友的判断。

……

评论史家和一般人的评论行为的区别在于,评论史家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按照一种指导性的方法给出带有清晰特征的评论。第一个发现评论这种行为的人值得被记住。虽然他是谁已经无从考证。但这显然需要一种超乎常人的敏锐、耐心和博学。体力也非常重要。你看,他必须是——未必亲自实践,至少见过大量评论形式的人。并且,他还要能够将评论从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等狭窄的定义中解放出来,重新总结新的规律和命名方式。和数学一样,学界对评论究竟是被发现的还是被发明的存在争论。但考虑到评论史家的流动性,就评论这一领域来说,其实并不存在一种长期存在的、处于稳定状态的学界。两个评论史家相遇时,会假定存在一种想象中的学界,来进行相互交流。

如你所见,评论史家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元评论学的工作。为了搜集尽可能多的评论形式,他们不得不常年奔赴在世界各地。因此他们中的大部分终生未婚,但极有可能留下大量子嗣(有时为了工作他们不得不亲自学习做出牺牲)。不过这也很难说,有的时候我们知道的评论史家会在(想象中的)学界名录中骤然消失。那很有可能是他走入了某处鲜为人知的小城,在那里发现了大量未经发现的评论,单单是将它们逐一记下,就要花掉他剩下的所有时间。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他爱上了一个什么人。

对于评论史家来说,最难拥有的还不是那些可在后天不断锻造的素质,而是一种接近透明的天真的心灵。他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并在生活的每一方面保持住他的职业素养,不像普通人那样任意行动、思考或是言说。他必须对自己做出的每个动作有着分类学家般的精确认识,对捕获的自身的每一个心理反应有着观察家般的超人判断。简单地说,他必须放弃自己作为普通人的身份。如果他不能克制自己的思想,就会陷入自我评论的混沌中走火入魔。如果他不具备左右互搏的灵巧,就将迷失在循环往复的模仿镜像中丧失判断。这种不含杂质的心灵究竟是如何诞生的,我们至今无法知晓。在对评论史家的研究中,人们发现,这类心灵既非天生,与后天的经历也没有必然关系。那些评论史家尽管都拥有某种极为出众的品质,彼此之间却毫无相似性。他们中的一些大气而从容不迫,有些一出生便具备一种英雄的气质,另一些终生与失败相伴,穷困潦倒,还有一些则从来与绝望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