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二章 司州暗战

刘俭的奏疏上,向刘辩陈明了自己现在在三河之地暂停朝廷的新政,只是为了稳固朝廷的局面。

小钱之政或许是善政,但是现在地方局势太乱,而且有人包藏祸心。

他刘俭如此行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因此特别上了这份奏疏,希望能够得到朝廷的支持与理解。

刘俭的这份奏疏到了朝廷之后,又掀起了一阵轩然大波。

首先就是以王允、杨彪、淳于嘉等人为首,开始向刘辩继续上奏,陈明刘俭此言乃是惑众之言。

表面上看似是为了替朝廷分忧,实则为了麻痹天子,实实在在的险恶用心。

荀攸,还有马日磾、刘表等人则是表示反对。

他们这是认为刘俭一心为公,还请天子要保持冷静,不要在这个当口与刘俭闹翻脸了。

杨彪、王允等人则保持不同的意见,他们坚定的请求天子敕书斥责刘俭,甚至可以此为名,直接削去了刘俭抚远大将军的名号。

就在这关键的时刻,董昭站出来说了一句话,让刘辩知道自己现在处于一个什么局势。

“陛下若此时诏书斥责刘俭,或是剥去刘俭的将军之名,那刘俭与朝廷必然分心,又有谁能够牵制袁绍?”

“再说,刘俭本来不想反,这份诏书一旦下了,反倒是将他逼反了。”

刘辩听了董昭的谏言,方才恍然而悟。

他怒气冲冲的看向了王允和杨彪等人,喝道:“尔等皆袁绍羽翼乎?”

杨彪、王允等人听了,顿时都吓了一大跳,急忙纷纷向刘辩告罪。

于是,刘辩在清流一系的支持下,对刘俭的所作所为表示了默许。

而与此同时,河北的宣传喉舌开始发动了他们的力量。

河北这些年来推出了大公报,由河北官署主导,每半个月都要向各县、各乡、各聚发布大汉朝的最新新闻。

虽然这些新闻并不是由朝廷主导发布,但是大公报确实已经成为了北方人心中……乃至于南方人部分人心中最具有权威性的宣传载体。

刘俭当初组建大公报的时候,朝廷和南方的诸侯们都在争抢地盘,对这件事没有反应过来。

但是,等他们反应过来,想要着手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类似于大公报的宣传载体之后,一切都已经晚了……河北大公报已经深入人心,并成为权威。

没有任何一份官方的其他公告能够与大公报的影响力相提并论。

再加上大公报与青州发行的书籍相辅相成,可以说,河北官署现在已经彻底掌控了黄河南北两岸沿线的民间舆论导向。

大公报近来连连发布重磅消息,言大将军为民,废除小钱,安定司州局势。

大将军还并调集了河北大部分的财货物资,用来安定司州的乱民,维持稳定。

大将军还打算维稳粮价云云……

大公报并没有直言小钱是恶症,只是强化、美化刘俭现在废除小钱的行为。

其实这在一定程度来讲,就是扇了朝廷的耳刮子,或者说是扇了刘辩的耳刮子。

但偏偏这两记耳刮子刘辩挨了也得忍着,有什么苦他现在也得往肚子里咽。

当然,大公报是官方的,只能发布一些正面的信息,至于小道的流言,是不能够通过大公报来发布的。

不过在小道流言方面,刘俭现在有校事府这支利器,完全能够做到与大公报相辅相成。

现在的校事府,散布的最大流言就是关于吕强之死的流言。

毫无疑问,吕强之死对于天子来说属于一个污点,虽然死的人只是一名宦官,但是这名宦官却是在关键时刻对于朝廷以及对于刘辩本人都有着极大协助的一名宦官。

他甚至可以说是宦官当中的一股清流,是宦官当中的表率人物。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宦官之中难得的表率人物,同时也是天子昔日的恩公,居然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死了,而且流言之所指也都是指向了当今天子。

于是,有心之人就可以借着这件事情,也借着这个流言来继续在民间炒作,诽谤天子。

这对于天子的名望确实是非常不利的。

……

刘俭向朝廷谏言之后,也不等待朝廷给自己的回复,就立刻派人告知徐荣,让他在三河之地放手去干。

徐荣在冀州憋了好多年了,这一次出山可以说是鼓足了精神头。

他立刻就开始着手在三河之地布局。

他的布局之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稳定粮价。

但是现在的粮价,即使把小钱废掉,也难以稳定下来,一个就是因为通货膨胀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想要快速吸收很难。

二则,就是对那些屯粮的司州顶级望族来说,现在是他们趁机扩大自己势力,收割底层的最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