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呜——呜——”
一艘蓝烟囱轮船驶出广阔的维多利亚港, 热带的季风温柔拂过它的甲板,吹上海岸,吹进太平山脚下那高低错落的热带殖民地风格洋楼里。
云咸道边苦力云集, 修整路面余留的大量砂石直接倾倒入海, 填出一块块参差不平的滩。盘着辫子的小贩叫卖海味, 晒得黝黑的疍家女子赤着脚,坐在低矮的红漆船头, 朝过往的西洋水兵们微笑招手。
在一个书报摊前, 一个穿长衫的中年华人凝视着五花八门的报纸:《The China Mail》《Daily Press》《Hong Kong Gazette》、《The Friend of China》《遐迩贯珍》……
这些报纸风格不一,然而今日的头版, 不约而同地刊载了相似的消息。
《清国重臣曾国藩于南京去世, 英领事去信吊唁……》
看报的人极轻微地叹息一声,瞥一眼今日的西历日期:1872年4月。
也就是大清同治十一年。香港开埠的第三十一个年头。
嗡嗡的声响无端而起, 渡海小轮自尖沙咀而来。露天甲板上挤满了人, 让那轮机不堪重负, 桨叶无力地拍打海水,把船身歪歪扭扭地停在简陋的竹搭码头边。
一个身材小巧、面容姣好的女客跳下小轮, 顺手往船头的钱箱里丢下五仙船费。她披着一件生丝蓝领湖色夏布衫, 腰下是元色广东香云纱百裥裙, 全身朴素没什么装饰, 只有胸前的鎏金铜扣熠熠闪光。由于天热,她鬓角微生汗珠, 顺着白皙的的脸庞滑到下巴尖, 她用帕子抹掉。
左近几个英国警察眼睛一亮,互相使个眼色, 不约而同地凑上去,用夹杂着英文的粤语讯问:
“做乜的?哪里人?可有夹带走私货品?……”
说着, 一条胳膊伸过来,作势往她胸前摸。
左近疍女小贩都看笑话。谁让这小妇人衣衫体面,还来挤轮渡。不知道雇个私船么?
林玉婵压根没躲。她身边,慌忙挡过来一个面貌端严的老先生。老先生辫子花白,拄个手杖,长衫前襟缀着一个徽章,上面烫着JP两个英文字母。
——Justice of the Peace,太平绅士。
“唔好意思,Sir,给个面子啦……”
香港的太平绅士,身份大约相当于内地的乡绅,都是有财产有地位的民间人士,由港督特地指派,管辖下层华人民众,以维持社会治安和稳定。
英国警察见太平绅士出面,也就不为难,训诫两句,各自散去。
林玉婵回头一笑:“多谢。”
“香港就是这样啦,习惯了就好。鬼佬都住中环,到了上环就是咱们中国人的地面。”太平绅士陪着她快步走,有点跟不上节奏,“不过比内地还是自由许多。买地经商不抽税,法庭也讲些道理,不像大清……太太,你要来香港买地那是选对了地方,永久契约,大英帝国作保,这土地千秋万代都是英国领土,不会让人收了去,哈哈……”
林玉婵有一搭没一搭的听着,不由得抿嘴。
“嘿嘿,千秋万代,嘻嘻嘻,您说得对。”
最后忍不住,捂嘴乐出声。笑得那太平绅士莫名其妙。
她回头远眺维多利亚港,想起九年前,容闳自香港寄来的明信片。
如今的港口,比那明信片上的照片更繁忙,形状也略有不同,想必是填了海。楼更多,船更挤,人口更加稠密,港口里的每一滴水似乎都预备着腾飞。
真的和内地太不一样了……
单看中环这一小片街区,现代化程度完全媲美欧洲。上海港也只能勉强和它比一比。至于大清国的其他省份,跟此处更是有着至少一个世纪的差距。
林玉婵想起,就算是在二十一世纪,也有不少老一辈人对香港有着迷信般的崇拜,觉得河对岸哪都好,人美景美,文明先进,土地里冒黄金,随便刷个盘子扫个街,薪水都是内地几百倍。
现在她明白这种迷信的源头。此时的香港,确是一骑绝尘,是当之无愧的远东明珠。
一个终身没见过高楼、没坐过轮船的寻常大清百姓,第一次踏上香港的土地,当他仰头凝望那一眼看不到边的联排洋楼、头一次乘坐电梯、使用抽水马桶时,十有八九,会生出“留在这里不回去”的念头吧?
太平绅士推开一扇门:“太太请进。”
太平绅士本人是做地产生意的,在港英政府中颇有门路。把林玉婵请进他的事务所,墙上挂着一幅大大的香港地形图。
“港岛好贵。前年新填得几亩地,价格平得很,二十磅就能买一幅,可惜已经全部售予英商。我推荐这里——九龙角,油麻地,刚才太太也都看过。还有弥敦道两旁商铺,同治六年破产了一半,现在还未开满……如果太太能等,摩星岭西也有开发提案,不过还没筹够资金……对了,太太是在上海做买卖吧?去年沪港通了电报,您随时都可以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