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梁台古意(第3/19页)

包拯应了一声,行礼退了出来,将安排告知同伴。文彦博听说宋小妹要停在南京几日,还预备住进包令仪家中,不禁皱了皱眉头。

张小游眼尖,瞧在眼中,很是不满,问道:“寇夫人是住我们家,又不是住你家,你有什么不高兴?”文彦博道:“我哪有不高兴啊?”张小游道:“那你皱什么眉头?”

文彦博见她与其兄张建侯性情相近,莽撞好胜,与她争执只是徒费口舌,便干脆住了口。

张小游却还是不肯放过,道:“瞧你这人,敢做不敢当。”包拯道:“小游,不可对文公子无礼。咱们赶紧走吧。”

沈周有意落在后头,叫住张小游,低声告知道:“文彦博其实是好意。寇相公虽然身故,仍是贬官身份,又与当今太后有隙,别的官员回避寇夫人尚且来不及,包丈却要接她到家中,彦博是担心会因此影响包丈的仕途前程。”

张小游想了一想,道:“还真是如此呢。咦,你这人心肠倒是挺好的,还特意告诉我缘由。”沈周道:“嗯,谢谢小娘子夸奖。”张小游道:“什么小娘子大娘子的,叫我小游好了。”

沈周道:“小游难道一点儿也不为包丈担心么?”张小游很不屑地道:“这有什么好担心的?做官、前程什么的,我祖姑父从来也没有真正放在心上过。我们包家从祖辈开始,从来就是淡泊名利。”

她口中所称的祖辈,即指包氏先祖申包胥。申包胥姓芈氏申,是春秋时期楚国大夫,与另一楚国大臣伍子胥友善。伍子胥因父兄冤案逃离楚国时,曾愤然道:“我必灭楚。”申包胥回答说:“我必存楚。”公元前506年,伍子胥率领吴国主力攻打楚国,一直攻入楚都郢,楚昭王出逃。伍子胥遂掘楚平王墓鞭尸。申包胥对伍子胥的举动十分憎恶,派人责备伍子胥说:“子之报仇,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伍子胥回答道:“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申包胥遂决意完成昔日“存楚”的誓言,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秦国,请求秦哀公出兵援救楚国。秦哀公并不答应。申包胥便站在秦庭中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哀声不绝。他的忠诚与坚毅深深打动了秦哀公君臣。秦哀公惊叹道:“楚有贤臣如是,吴犹欲灭之。寡人无臣若斯者,其亡无日矣。”答应发兵车五百乘前往楚国救援,并亲自赋《无衣》之诗:“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与子同仇。”在秦国军队的帮助下,楚人赶走了吴军,顺利收复了郢都。楚昭王因申包胥有复国大功,欲予重赏。申包胥却辞谢道:“吾为君也,非为身也。君既定矣,又何求?”拒受赏赐,带一家老小逃进山中隐居,安静地度完余生。从此,申包胥被列为中国的忠贤典范。其后人取其字“包”为姓,迁徙至庐州居住,包拯即申包胥三十五世孙。

沈周见张小游搬出申包胥的典故,再无话说。不料张小游话锋一转,又很不屑地指着文彦博的背影道:“那姓文的小子,自以为聪明绝顶,为了前程,事事要考虑周全,却不知道他的先祖正是死在‘名利’二字上。”

文氏原本姓敬,是唐代名臣敬晖[3]后人。武则天执政晚年,大臣张柬之与敬晖等五人发动兵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位,为匡复唐朝基业立下不世之功。事后五大臣均被封王,敬晖被封为平阳王。然后不久后武三思重新执掌朝政大权,五大臣包括敬晖均被残酷杀死。到五代时,文彦博曾祖父因避后晋高祖石敬瑭讳,改其姓为“文”,取的即是“敬”字一半。后晋亡后,复姓敬,至北宋立国,因避翼祖赵敬庙讳又重新改姓为文。

家族、个人的命运往往与时势紧密相连,沈周听张小游拿包拯、文彦博二人的祖先事迹做对比,虽有牵强之感,却自有感触,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张小游又道:“再说了,我们一船人遭强盗抢劫,若非寇夫人及时搭救,我们现在人还不知道在哪里呢。请救命恩人回家住几天,当今太后还能有什么意见?顶多也就是不让我祖姑父做官了,正好我们可以回庐州老家种地去。”

她快人快语,寻常人在意的荣华富贵全然不放在眼里,对世俗名利轻视之心犹胜包氏父子,说得又极有趣,沈周不禁笑了,亦很为对方爽直豁达的气度折服。

路过崔良中府邸时,正好撞见应天府医博士[4]许希珍出来。

沈周生平孜孜好学,曾向许希珍学习针灸之术,忙上前问道:“崔员外醒了么?”许希珍摇了摇头,道:“没有对症的解药,崔员外怕是永远也醒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