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幕(第2/5页)

一九三三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此后经济状况逐渐好转,我们餐桌上的“荤腥儿”也越来越多。父亲决心重振家业,我们三个孩子重新制作了“科尔老街坊杂货店”的招牌。

重新开业那天,奶奶做了很多菜,摆满了店门口的推车,并在唱片机中放入了一张唱片。唱针落下,响起了古德曼悠扬的演奏,奶奶坐在摇椅上等待着顾客。古德曼是奶奶最喜欢的演奏家,在单簧管和大鼓的美妙乐声中,有很多老顾客又回到了我家的店铺,拿起了我家自制的副食。

不过,欧洲和其他一些地方的混乱仍在继续。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全球失业者不计其数,情势也越发诡谲。

苏联诞生后,各地都冒出了不少共产主义者,极右的爱国主义者则与其剑拔弩张。双方激进的思想时常发生碰撞,互相谩骂的事情也屡见不鲜。一九一八年一战结束,欧洲的一些小国独立,很多国家的疆域都发生了变化。同时失业率居高不下,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没工作。这导致流民激增,民族问题在各地频发。尤其是战败后的德国,因割地赔款而负债累累,整个国家在耕地量骤减和失业者激增中风雨飘摇。

德国国民怨声载道,此时,一个名为“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极右政党趁势不断壮大。这个名字长到拗口的政党,后来被世人简称为“纳粹党”。

留着“卫生胡”的小个子男人——阿道夫·希特勒那语气激昂的德语演说从广播中传向全世界时,很多人都顿生不祥之感。但实话实说,包括我的父母在内的大部分人,都没有预料到事态会发展到后来那样严重。

“希特勒不过是想夺回领土”“他正在无视条约扩充军备”“希特勒不过是在虚张声势,吓吓人罢了”“英法两国会为我们出手摆平的”——民众的想法大抵如此。

尽管当时的情况已经不妙:意大利法西斯的头目墨索里尼正在入侵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爆发了内战;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在远东地区,日本在亚洲进行扩张,日中战争没有停战的迹象。

但普通民众还是乐观地认为战争可以避免,人类不会重蹈覆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仅签署了和平条约,而且那些满目疮痍的惨景仅仅才过去了二十年。一九三八年,播放广播剧《星际战争》时曾引发了不小的恐慌,很多美国人误以为真有火星人来侵略地球。[3]然而大家对现实的担忧还不及这出广播剧造成的恐慌,很多人不相信全面战争会真的爆发。

在美国也有不少希特勒的拥趸。有人认为“希特勒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德国正在他的领导下复兴”,有人公然支持希特勒对犹太人的迫害政策——“听说希特勒在驱逐犹太人,我也支持希特勒。我们公司倒闭就是被这些犹太佬害的”。但这些争论也不过是偶尔掀起一些波澜罢了,只要有人耸一耸肩,表示“这和美国有一丝一毫的关系吗”,一切就会烟消云散。

欧洲大国的元首正在各地紧张地召开会晤与谈判,努力使人们相信欧洲不会再次陷入战乱。

然而风云突变,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佩戴着“铁十字”军徽的纳粹军队跨过边境,入侵波兰。虽然英法两国立刻对德宣战,但德国凭借闪电战大败法国,建立了傀儡政权[4]。不久后,德意日三国结为“轴心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全面拉开了帷幕。

大战爆发后,轴心国在军力方面一度占据上风,英国每天都遭受着德国的狂轰滥炸。欧洲大部分国家被卷入战火,转瞬间就沦陷在纳粹的铁蹄之下。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日本偷袭了位于夏威夷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基地。

那天,我和朋友正在酒吧里打弹珠。广播中播音员的声音极为严肃,好像在宣读什么重要消息,但我们玩得正欢,谁都没有注意。我在吧台拿起可乐喝了一口,这时,坐在吧台内侧的老板突然关了收音机,整个酒吧顿时鸦雀无声。

老板站起来对我们说道:“美国参战了!”

转过年来,我已经十七岁。自一九四二年年初开始,政府便在组织招募志愿兵。

从镇政府到商店、酒吧的墙壁上,到处都能见到募兵海报,我家的店铺当然也不例外。海报中的山姆大叔白发苍髯,头戴星条旗高礼帽,右手食指指向前方。[5]

青年男子围在海报前,和伙伴时而小声交谈,时而推推搡搡,或用凝重的眼神注视着海报。对所有人而言,此时的气氛都是一样的。

该来的还是来了,美国再也不能隔岸观火了。

事到如今,仍然有人认为美国不同于欧洲,因为美国本土并未遭到攻击,不该为其他国家而身陷战事。但传到耳中的新闻无不与战争有关,孩子们的娱乐活动也变成了攻击德国人和日本人的“战争游戏”。另外因为原材料不足,商店的备货情况也发生了改变。种种迹象表明,外面的世界可能乱得一团糟。不过,对外面的情况我还没有紧迫的现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