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粉红色的灵车(第3/4页)

葛林读完这封信,真是吓呆了。怎么说呢?因为从他出生以来,别说爷爷了,巴利科恩家的亲戚他一个也没见过。是的,葛林的生父史蒂芬确实是巴利科恩家的小儿子。不过,自从年轻时跟父亲史迈利大吵一架后,他就离家出走了。

离开巴利科恩家后,史蒂芬加入了海军,以军需补给官的身份去了日本。在东京,他与曾经从事口译工作的女子结婚,生下了葛林。因此,葛林有一半日本人的血统,甚至有个叫“京人”的日本名字。他母亲帮他取这个名字,就是要他别忘记自己是在东京出生的。

史蒂芬离家之后,就与巴利科恩家的亲人断了联络。小时候,葛林也曾纳闷为何父亲很少提到自己的兄弟,不过他也没勇气间。因为母亲说:“总有一天,你父亲会主动告诉我们的。”

然而,母亲的话终究没有实现。就在葛林刚满十三岁的那年冬天,某个寒冷的夜晚,参加完私人派对正准备返家的双亲坐在车上,被无照驾驶、横行霸道的青少年迎面撞上,两人立刻成了车下亡魂。

在葛林的记忆里,当时发生的事就好像一幕电影一样。因为太过悲伤的缘故,葛林的心早已麻木了。在他的身边,大人们忙着处理丧葬事宜,但他却一点真实感都没有。那就好像一场未经他许可就径自上演的电影。于是,父母双亡的记忆也像是电影的停格画面一样,在葛林的心中永远静止不动了。没有机会跟当场死亡的双亲作最后的话别。没有声音也没有言语的照片——身穿晚礼服的父亲,粗壮的脖子上系着的灰色领结,母亲优雅的手臂上戴着的白色长手套,染上鲜红血迹的这些物品在雪夜里显得分外美丽——只有这不合时宜的联想像是一张照片,一直残存在他的记忆里。

在那之后,葛林被外婆领养了,祖孙两人相依为命过了好些日子。然而,外婆也在葛林高中毕业前病倒,并且没多久就去世了。那个时候,葛林又觉得自己好像在看一场电影。到医院时,他被忙着抢救病人的医生和护士摒除在外,连跟外婆讲话的机会都没有。好不容易外婆看向葛林这边,勉强张开了嘴,他还来不及凑上去听,医生就已经用氧气罩把她的嘴整个罩住。然后一切就结束了。再一次,葛林没能从挚爱的亲人口中听到他们的遗言。

从那之后,葛林就变得有点怪怪的。变声之前,父母双亡;成年前夕,又失去了唯一的保护者,在孤苦伶仃的少年心中,“死”这个字已经取代亲人的爱,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

被迫失去亲人的葛林不得不去思考“人类为什么会死亡”这件事。爸妈也好,外婆也罢,对于自己的死,他们一个字也没提就这样走了。葛林发疯似的翻过古今中外的书籍,想要探知死亡的秘密。他想,藉由这种方法,或许可以了解他这不按牌理出牌的人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结果,他还是什么都不知道。死亡是老练的恶魔,嘲笑毛头小子的无知,经常从他的指缝间溜走。

葛林从高中休学,将外婆留下的一点财产变卖了,远渡重洋到了英国。他的荒唐生活就是从那时开始的。为了挥去面对死亡的不安,他加入了庞克族,和伦敦的不良少年一起玩吉他、朝马路吐口水、嗑药吸毒。然而过了一阵子之后,他知道自己依然无法漠视死亡这件事。所谓的庞克族,指的是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面的现实世界产生激烈摩擦,再乘机窥探“死亡”奥秘的一群人。庞克族到头来也只不过是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的“活死人”罢了。跟他们在一起,并没有办法让人忘记死亡这件事。葛林的心思从成天只会叫嚷着“没有未来”的颓废庞克身上转移了,他不再逃避,重新思索起死亡的意义,并从书中寻找答案。然而,喜欢读书的庞克——这个滑稽的存在受到同伴的排挤并敬而远之是迟早的事。到最后,连最没用的同伙都嫌弃他,再一次,葛林单独面对心中的死亡,只剩怪异的庞克装扮和嗑药的恶习一直保存下来。

在伦敦厮混的那段日子,葛林突然兴起去美国念书的想法。他看中的是被士顿的殡葬管理大学,那里面有专为将来想要从事殡葬业的人开设的课程。美国的殡葬业拥有其它国家无法比拟的特殊发展历史,礼仪师的社会地位与医师一般高,因此类似的大学开了好几间。葛林打算在那所大学里研习遗体保存术。所谓的遗体保存术(embalming),指的是尸体的防腐处理及替死人化妆的技术,在美国要拿到这张执照可不简单。

这算是一种釜底抽薪的方法。为了解开盘跟在心中对死亡的疑惑,葛林抛开书本,决心直接面对真正的死亡。就在微弱的太阳沉落在泰晤士河对岸的某个夏日傍晚,葛林从伦敦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