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密谋

“好,今天我们这堂课不讲别的,就请每位同学都说说,你们见过的猩猩是什么样子的,从左边第一竖排开始,大家轮着来!”

刘老师笑着说。她的脸蛋圆圆的,每次一笑就会在双颊鼓起两个包,好像趁同学们不注意偷偷往嘴里塞了两个李子。

窗外,乌云滚滚,天花板上咝咝作响的管灯,好像要随时放电似的。坐在座位上的呼延云,和班里其他同学一样,扭着脑袋,看着教室最后一排的段新迎,此时此刻,这个一头自来卷,嘴巴外凸得厉害的“借读生”,正佝偻着脊背站着,他的脑袋垂得很低,一双小眼睛直勾勾地望着地面,目光呆滞而无神,像一只不小心钻进笼子里并意识到无路可逃的小老鼠。

其实,从段新迎来到这个班集体,呼延云就从来没有关注过他。一般来说,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北京的小学里,一个学生的名字前面假如被冠之以“借读生”这一定语,那么基本上他只有三条路可以走,一种是被周围辱蔑的目光激怒,靠着一双拳头打成班里的“霸王”,一种是完全无视周围辱蔑的目光,发奋学习成为“学霸”,第三种——也是最多的一种,则是在周围辱蔑的目光里自惭形秽,主动把自己压缩成草履虫一级的低端生物。

毫无疑问,段新迎就是第三种。

呼延云隐约记得段新迎是上礼拜或者上学期转进班里来的,班主任刘老师甚至都没有按照习惯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这位新同学,就把个子矮小的他塞进了最后一排,最后一排是一个班级的流放地,任何一个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学生都是自生自灭型的,这一点每个人都心知肚明。所以在呼延云的记忆之中,班里从来就不存在段新迎这么个同学,墙报上不会出现他的名字,老师提问绝对不会叫他,集体活动他肯定是被摒弃在外的,甚至连课间追跑打闹都“追打”不到他的身上。

所以,今天,当班主任刘老师叫着“段新迎”的名字让他起立时,呼延云对这个名字以及叫这个名字的同学,感到既陌生又有点熟悉,一如十几年后在看到林香茗的《在押罪犯行为剖析鉴定书》中出现他的名字时,感觉到的那样。

事情缘起于“红五月”歌咏比赛,学校要求每个班必须一个不落地让所有学生都参加,因此那些看上去衣衫不洁、个人卫生情况也欠佳的“借读生”才得以在舞台上一展歌喉。然而呼延云所在的班集体第一次排练时,唱了没几句,弹钢琴的音乐老师就皱着眉头停止了弹奏:“这是谁啊?跑调那么厉害?”没人承认,继续排练,两句之后,音乐老师又喊停了,并迅速地将站在前排左手第一个的段新迎揪了出来:“你这同学,怎么跑调还唱那么大声?”

有的同学不怀好意地“嚯嚯嚯嚯”笑了起来。

反复练习了几次也纠正不过来,音乐老师也有主意,干脆让他站到歌唱队伍的最后一排,而且只许张嘴不许出声。但正式比赛时还是出事了。不知怎么搞的,也许是现场气氛过于炽热的缘故,刚刚唱了没几句,一声非常大的跑调的歌声从最后一排像兔子一样蹿了出来,惹得全校师生笑成了一团,当然,结果是,这个班只拿到了“荣誉奖”。

比赛结束后,甚至还没有等同学们卸妆,班主任刘老师就把大家都叫回了教室。

她让演唱时站在最后一排的同学都站了起来,逐个问是哪个唱了那句跑调的歌,一致的回答都指向了段新迎。

“好,你们都坐下——段新迎你不要动,你来说说,为什么你要唱那句歌呢?排练的时候,不是老师叮嘱了,让你光张嘴不出声吗?”刘老师温和地问。

段新迎嚅嗫了半天,才低声说:“不是我唱的……”

“不是你唱的?”刘老师惊讶地张大了嘴巴,“那是谁唱的?你指出来,我们绝不放过一个坏人,可是也绝不冤枉一个好人。”

段新迎呆呆地站着,一动不动。

教室里,一时间死一样沉寂,不但没有人吭声,就连稍微动一下就吱呀乱响的课桌椅也都噤若寒蝉,白炽灯的灯光仿佛是瞎子的眼睫毛,打在四十多张小脸上,每一张都浮泛出病恹恹的淡绿色,下半部刷着绿漆的白色围墙上,一列小脑袋像省略号一样贴在上面,无话可说。

“段新迎,段新迎。”刘老师叫两声,亲切得仿佛不忍打扰一个熟睡的孩子,但是当段新迎依旧无动于衷时,她陡然提高了音量,“段新迎,段新迎!”

段新迎抬起头,看到一张依旧笑意盎然,却已狰狞可怖的脸孔!

“段新迎,我叫你这么多声,你怎么不搭理我啊?哦,你是不是觉得你一个借读生就高人一等啊,这个班里所有的同学都要看你的脸色啊?哎哟喂,你瞧瞧你多么了不起啊,您一嗓子就把全班苦练了半个月的合唱全毁了,同学们,我们大家一起鼓掌感谢段新迎为我们班争到了荣誉奖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