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膨胀的欲望侵犯财产犯罪(第5/8页)
美国司法部刑事司助理检察长莱斯利·考德威尔的言论表达了美国司法部对于贪腐案件的态度:“州长被人们选出来为民众服务,但他的腐败行为背叛了民众。今天的判决传递一个这样的信息,即任何形式、任何政治层面的腐败,都不能被容忍。”
【犯罪心理分析】
通过这起罗伯特·麦克唐纳受贿案,我们也可以得到很多启示,并加以学习和借鉴。首先,在美国,任何民众都可以随时拨打FBI或其他司法部门设在各地的办公室电话,举报自己认为有贪污嫌疑的官员,而FBI在接到报案后必须做出详尽的调查报告;同时,美国的司法、税务机关等很多部门都有反腐职能,在履职的同时更容易发现官员贪腐的蛛丝马迹;最后,司法部的独立调查权在法律上保证了司法部门可以毫无顾虑地调查问题官员,以维护司法的公平与公正。
就职务犯罪来说,其动机和抢劫、盗窃、诈骗等类似,都是为了获取更多的金钱和财物。具体说来,大致可以将案犯区分为两类人:一类人为官履职本来就是为了发财,只关心敛财的多少;而另一类人则由为官顺便发个财,渐渐转化为主要是为了敛财。可想而知,这两类公职人员都不会有什么心思踏踏实实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只会像国家的蛀虫一样满足着自己越来越大的贪欲。说到引发职务犯罪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首先是信仰的缺失及生活的腐化。多数政府的宗旨都是服务于国民,且不论这个“国民”的范畴是最广大的劳动人民还是少部分人的“精英”阶层,至少宗旨的关键都在于“服务”二字。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演变,很多为官者都渐渐失掉了自己的信仰,使得他们的“服务”变得不再纯粹或者索性完全沦丧。既然定位于服务者,就代表其合法收入肯定不足以承受太过奢侈的消费,而一旦生活腐化堕落之后,为了维持自己巨大的开销,利用职权谋私也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案例中的麦克唐纳夫妇就是出于这种心理。庭审期间,辩护律师曾试图用州长夫妻感情不和,州长夫人莫林·麦克唐纳与琼尼·威廉姆斯有私情为由帮罗伯特·麦克唐纳脱罪。但事实上,麦克唐纳夫妇的感情一直很好,甚至曾在22周内有超过18次共同外出旅行的经历;再加上夫妇二人的奢侈需求,仅以州长先生自己的合法收入显然是不够的,于是,送上门来的琼尼·威廉姆斯正好成了州长夫妇的提款机。作为证据的一则手机语音信息也证明了这一点:某次,在州长夫妇将要出行时,罗伯特·麦克唐纳给琼尼·威廉姆斯发了一条语音信息:“准备20000美元。”对方不久之后就回应道:“已经准备妥当。”虽然贵为州长,但也不会有人愿意无偿为其提供资金挥霍,作为交换,自然就要利用自己的职权在某些方面为对方提供便利。
其次是不合理的欲望和错误的补偿心理。既然选择为国民服务,自然就不该有太多的不合理欲望。一般来说,公职人员的工资都会高于平均收入水平,但与富商巨贾们相比,肯定是相差甚远。一些公职人员在掌握权力之后就会渐渐产生心理变化:虽然常被人们称呼为“父母官”,但他们只是享受了其中的权力,反而忽视了本应着重强调的义务,欣欣然把自己当成了“上层阶级”甚至是“特权阶级”。一旦滋生了这种心理,公职人员就会生出更多不合理的欲望,比如在消费上试图向富商巨贾们看齐,合法的收入不够,那就用非法的手段来获取。他们甚至会给自己找一些歪理作支撑: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获取一些好处也是应该的。本案中,罗伯特·麦克唐纳州长的工作能力似乎毋庸置疑,在他的治理下,吉弗尼亚州的失业率降低了好几个百分点,高达55%的选民支持率也令他坚信自己已经做了足够多的贡献。
再次,不同地区的腐败还会存在一些特有的心理因素。比如在某些腐败成风的地区,大家似乎都在贪污,不过是数额大小的差别,那么“我”为什么不贪污呢?这种“随大流”的想法也是造成腐败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会被渲染成“我不贪污就会受到排挤”的歪理邪说。要知道,是否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做出触犯法律的行为,从根源上讲并不是被他人强迫或形势所逼的,主要原因始终在于自己的内心。
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犯罪,公职人员贪腐案件是一种危害极大且较难查办的犯罪,其影响往往极为深远。贪腐案件频频发生就会影响到一个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日积月累下来甚至可能产生极为可怕的负面作用。毕竟想要取得信任很不容易,而失掉信任却只需要短短的一瞬间。在我国,部分头脑冲动而不懂得思考的人也变得越发偏激起来,甚至会因为排斥贪污腐败而到处传播污蔑和谩骂政府权力机构的畸形思想。在诸多新闻报道中,一旦在警方的行动中有犯罪嫌疑人出现任何意外,责任就会被无端地推向执掌权力的公职人员一方。更有甚者,就连近年来大快人心的反腐行动都被少数人别有用心地加以“解释”和歪曲。由此可见,廉洁重于山,公职人员的职务犯罪带来的后果无疑是极为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