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曲微茫(第21/23页)
[44] 查嗣瑮(音lì):海宁人。查慎行之弟。生平游迹遍天下,其诗精妙,与兄齐名,时人比作宋代“二苏”。查嗣瑮之弟查嗣庭(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生先祖)亦是本朝名士,得权臣隆科多赏识,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曾在雍正朝出任乡试主考官。雍正皇帝后来欲铲除隆科多一派势力,借口查嗣庭所出的试题“讽刺时事,心怀怨望”,大兴“文字狱”,将查嗣庭逮捕,定为隆科多死党。查嗣庭于狱中病死,仍遭戮尸枭首。查嗣瑮、查慎行等亲族均受株连。并暂停浙江乡试,三年后始恢复。又,查慎行族叔查继佐为清初著名“文字狱”案“庄廷鑨明史案”首告者之一,事见同系列小说《柳如是》。
[45] 崇祯末年,复社名士侯方域寓居南京,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私订终身。明朝灭亡后,弘光小朝廷建立,复社死对头阮大铖得志,大肆迫害复社名士。侯方域逃离南京前,将一柄上等镂花象牙骨白绢面宫扇送给了李香君,作为订盟之物,并且在上面题诗云:“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春溪尽是莘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侯方域离开金陵后,投奔扬州史可法为幕府。李香君则洗尽铅华,闭门谢客。不久,有权贵久慕李香君艳名,欲收其为侍妾。李香君抵死抗拒,以头撞柱,血染宫扇。逼亲者怕出人命,只好就此作罢。侯方域好友杨文骢提笔将扇面血点染成桃花,是为著名的“桃花扇”。清军占据江南后,李香君与在“扬州十日”中大难不死的侯方域相见,一起回到了侯氏河南老家。当时清廷采取诸多政策招揽士人,复社名士多不予理睬,陈子龙抗清,方以智出家,杨文骢殉国,陈贞慧隐居,冒襄则四处流浪,但侯方域却参加了顺治八年(1651年)的乡试,非但未能中榜,还因此饱受非议。侯方域内心痛苦,遂外出游历。独自在家的李香君为侯府所不容,被赶到城外侯氏庄园(今李姬园,在河南商丘睢阳区西南七公里处)居住,不久即郁郁寡欢而死,年仅二十七岁。侯方域归家后,闻李香君死,伤心至极,在其墓前立了一石碑,上面写着“李香君之墓”五个大字,下有“卿含恨而死,夫惭愧终生”小字。碑前置一石桌、石礅,石礅上刻“愧石礅”三字。侯方域经常坐在愧石礅上忧思,久久不去。又感叹“余平生之可悔者多矣”,将书斋更名为“壮悔堂”。顺治十一年(1654年),侯方域因心情郁闷,盛年病逝,仅三十七岁。
[46] 夫子庙原是府学所在地,入清后,府学迁原国子监,夫子庙原府学故地则改为上元、江宁两县的县学。
[47] 云锦为传统提花木机织造,织锦必须有织机,机房是生产基层单位,故民间习惯以“机户”来称呼以织锦为生者。这些人均是自购织机,有一台织机者,也有多至数台织机者。有以家庭作坊式自主生产者,也有雇工生产经营者,方式不一而足。在“帐(账)房”现象出现前,多为自产自销方式。
[48] 聚宝门:今中华门,是南京明城墙的十三座明代内城门之一,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堡垒瓮城,其建筑规模仅次于通济门(现已不存),有“天下第一瓮城”之称。城门设置有三道瓮城、四道券门,主体建筑内瓮城由中华门主楼城门和二至四道辅助城门构成,各城门原有双扇木门和可上下启动的千斤闸,整个城共有二十七个藏兵洞,可以藏兵三千余人。聚宝门前后有内外秦淮河径流横贯东西,南边交通连接长干桥,北边连接镇淮桥,是古代金陵城南交通咽喉所在。以聚宝门为界的老门东与老门西自古便是江南繁华之地。明初建造聚宝门时,朱元璋为保证城墙砖的质量,采取了严密的检验制度,在每块砖的侧面印有制砖工匠和监造官员的姓名,一旦发现不合格制品,立即追究责任,这是世界上首次采用的质量追踪制度,欧洲等西方世界直到二三百年后的工业革命时代才有所采用。明人马生龙在《凤凰台记事》中记载了南京城墙坚固的奥秘和朱元璋的严酷:“筑京城,用石灰秫粥锢其外,上时出阅视,监掌者以丈尺分治,上任意指一处击视,皆纯白色,或稍杂泥壤,即筑筑者于垣中,斯金汤之固也。”意思是朱元璋亲临现场监工,检查时如发现不合格,就将建造这段城墙的人砌筑在城墙里边。因为有严密的质量追踪制度,并能够严格执行,所以明代南京城墙质地非常过硬,尽管经历了六百年的风雨,聚宝门依然保存完好。1931年,国民政府将聚宝门改名为中华门,由蒋介石题匾。又,聚宝门在十三座城门中气势最为恢宏,不但城门券道狭小,且有四道城门,“因乡间柴米牲畜由此入城,纷纷扰扰,不易通过”,故被百姓称之“站圈”。又据清人甘熙《白下琐言》记载:聚宝门的石质门槛“高二尺许,长一二丈,色黝如铁,相传为‘活了午石’”。“活了午石”为外国贡物,每日自子时至午时,石头会长一分,每日自午时至子时,石头会缩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