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6/16页)

注83张碧君:《回忆我的父亲张德泽》,见《中国档案报》2001年1月13日第3版,并附于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书后。

注84系指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61年版。该书此后曾多次再版,如上述。

注85《游龙戏凤》是京剧传统剧目,又名《梅龙镇》。系生、旦合作传统戏,以余叔岩、梅兰芳、马连良演出最为精彩。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和女老生海上冬皇孟小冬曾合演此剧目。说的是朱厚照多次微服巡行民间,在山西大同城郊李家村抢得美女李凤回京,刚至居庸关,又遇上一个绝色美女,就把李凤一人扔下走了。过了一年,李凤在居庸关生下一男孩后,郁闷而死。朱厚照死后无嗣,臣下想起当年李凤的故事,遂到居庸关找到那个男孩回京即位。张先生提到的这段唱词是:“李凤姐:[西皮流水]月儿弯弯照天下,问声军爷你哪里有家? 正德帝:[西皮流水]凤姐不必细盘查,为军家住在那天底下。李凤姐:(白)一个人不住在天底下,难道你住在天上不成?正德帝:(白)为军的住在那个地方与众不同。李凤姐:(白)怎样不同? 正德帝:(白)我就住在北京城内,大圈圈里面有个黄圈圈。我就住在那个里面。”

注86沈兼士(1887—1947)名臤,字兼士,以字行。原籍浙江吴兴(今湖州),生于陕西省汉阴县城。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文献档案学家。

注87魏建功(1901—1980),江苏海安(原如皋)人,中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原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副校长,新华辞书社社长;汉字简化方案主要制订者。魏夫人王碧书女士亦系北京女师大毕业生。

注88黎锦熙(1890—1978)字劭西,号鹏庵,湖南湘潭人。提倡白话文,发起成立国语研究会,推行国语运动。民国七年(1918年),呈请教育部公布39个注音字母作为汉字六音拼读之用。1920年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教授。此后历任北京大学、中国大学、西北联合大学等校教授。民国十三年(1924年)出版《新著国语文法》,为中国第一部白话语法著作,对中国语法学界影响很大。此后与同人拟订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定北京音为国语标准音,又修订注音字母。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出版《国语运动史纲》,为国语运动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

注89这里指的应该是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纂的《清代外交史料》嘉庆、道光二朝十册,出版时间是1933年,可参见张碧君为其父编的《张德泽论著目录》,载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附录二。

注90这段叙述属于张德泽先生的逸事了,老姑姑的记忆准确无误,张家兄妹则因为年轻已不甚了然。由于卧云居士曾经红极一时,这段由张先生子女回忆的故事便尤为有趣。卧云居士(1891—1944),满洲正黄旗人,毓字辈,改用“玉”字,名玉铭,字静尘,号卧云居士。民国后以赵为姓,名赵静臣。青年时期就读于满洲贵胄法政学堂。当时,北京八旗子弟喜欢学唱八角鼓和皮黄戏。卧云居士最初喜爱八角鼓,后崇尚龚云甫演唱艺术,常到北京票房演唱,他的嗓音极好,清脆甜亮而富于韵味,难得的是他的嗓音带有龚云甫特有的老旦“雌音”(一种近似老年妇女的嗓音)。因其演唱颇似龚云甫,故亦为剧界推重。后拜龚云甫为师,并改为专业演唱。曾与梅兰芳、言菊朋、金仲仁、奚啸伯等人合作演出。20世纪20年代前后与梅兰芳等著名演员合作演出的《四郎探母》是红极一时的剧目。《京剧二百年之历史》一书,记其演唱“嗓音绝佳,为票友老旦之第一人。其嗓音之结实,远过于龚,而无龚之嗓音动听”。与龚云甫不同的是,卧云居士的嗓音以高亮为上,而少龚云甫之宽厚,故其演唱缺少龚云甫苍老周正之特色。1944年秋病故于谢家胡同(北京安定门大街)。

注91李多奎(1898—1974),著名京剧老旦演员,曾得龚云甫教益。新中国成立后为北京京剧团演员。

注92地安门外的庆和堂,是北城最有名的饭庄子之一。据金受申在《老北京的生活》“庄馆”篇说,庆和堂开业于光绪八年(1882年),是地安门(当时称后门)四大饭庄之一:“专做内务府司官买卖。有清一代,内务府最阔,内廷一切购置需要,都由内务府各司各库各处承办,经手银钱不可数计……”(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153页)。该饭庄的堂倌都经过特别训练,应对进退各有一手。该馆的拿手菜叫“桂花皮炸”(“炸”读“渣”),其实就是炸肉皮。